项目主旨就是打造明星棋队和明星棋手,棋队要和洲海深度绑定,提起围棋棋队,就会出现洲海集团,还要借助互联网的风口打造明星棋手,让他成为大众眼中围棋的代言人,等到个人形象稳固,还可以为洲海其他产品代言,这并不算一个新方案,但在围棋领域,没人尝试过。
他的计划拆分起来并不复杂,洲海集团的众多投资项目里也有类似的成功案例可以参考,只是裴其臻选择了相对冷门的赛道,群众基础没有那么好。
“这个计划放在竞技感重的体育项目或许可行,但围棋本身有门槛,而且围棋比赛缺少爽点,说到底还是小众爱好,恐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坐在裴其臻左手边宋晨认真听完,又仔细翻看项目计划书,率先提出质疑。
他不否认这份计划很不错,顺利实施可以最快获益,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他做营销多年,深知明星效应的瞬时性,不论是娱乐明星还是体育明星,人们对其的热情都只是一瞬间,更何况现如今,围棋早已没落。
围棋的受众可能还不如五子棋多。
“大众视野里需要新鲜血液,围棋小众得刚好,你说围棋有门槛,但我觉得,能被影响到认真去了解围棋的也是少数,剩下的人,只需要让他们看到胜利就够了。”裴其臻开口。
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只看结果,结果令人满意就是最大的爽点。
他们不需要看懂围棋,只需要知道这个人和这个棋队,代表着洲海集团,这就足够了,围棋像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土地,在其他人意识到到商机前,洲海集团要做围棋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后每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有洲海集团的烙印。
团队成员开始交头接耳,认真讨论项目的可行性,其中不乏质疑之声,都是和项目相关,裴其臻也会认真回答每个人的问题,碰到专业性很强的,则交给隋遇。
裴其臻和团队成员互相磨合,经过一个上午的会议,在裴其臻处变不惊且对质疑对答如流的表现下,很多人逐渐意识到,或许参加这个项目并不是陪富二代的过家家,而是真得有利可图。
虽然裴其臻这个副总在公司一直很边缘,但毕竟是裴士元的儿子,第一次正式负责项目,完成得好,对他们这些组员今后在公司的发展也会有帮助,即便最后结果不理想,以他们之前的成绩,也不会吃亏。
确定项目细节很顺利,只是在选择棋队和代言人的时候,裴其臻还是和其他人发生了分歧。
裴其臻主张行舟棋队的谢星榆,但宋晨更偏爱和他同期进入棋队,但已经是二队三台的陈佑,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主张,一人说一嘴,会议室吵作一团。
“谢星榆还是个替补,之后能不能转正都不知道,选他做明星棋手,风险是不是太大了。”
“陈佑成绩比他好,家世也比他好,又是从小学棋,怎么看也比谢星榆更合适。”
“小裴总,我说句不好听的,您不能把个人感情带到工作中,谢星榆和您关系再好,也要考虑投资风险吧。”
“我倒觉得谢星榆有点意思,半路出家的天才棋手,这个人设不比陈佑更有搞头。”
“你说是天才就是天才啊,万一他上场比赛露馅怎么办,别贴这种随时会崩塌的标签,这些年因为人设翻车的还不够多吗?”
“谢星榆形象比陈佑好啊,现在的人都喜欢看帅哥,如果这个帅哥再有点特长,火起来还不是轻轻松松的事。”
“但他只是个替补!”……
争论声落进隋遇的耳朵,他瞥了裴其臻一眼。
其实他也不是很理解为什么裴其臻如此看重谢星榆,对方的原始条件并没有那么好,但两年前裴其臻拿着项目书找到他提出合作时,第一个要求就是明星棋手要选谢星榆。
那时候谢星榆还未定段,一切都是未知,他看过谢星榆的基本资料,按他的条件,能不能定上段都不确定,裴其臻却硬生生等了两年,直到今年定段赛后,他才又与隋遇联系。
他甚至要怀疑两人之间有点什么,但那时候谢星榆也才十六七岁的年纪,裴其臻看起来不是那么丧心病狂的人。
如今会议室里和当初两人见面时如出一辙,不知道裴其臻这次会作何反应。
裴其臻看起来很平静,偶尔蹙起的眉就已经是他能给的最大反应,钢笔在他手指间转动,一声脆响后掉在地上,争论声停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回到裴其臻身上。
“小裴总,您怎么看?”隋遇适时开口。
“这部分下次开会再商量吧,今天就先这样。”裴其臻摘下眼镜,“大家也累了,散会吧。”
等人都离开,会议室里只剩下裴其臻和隋遇,两人才有片刻的放松。
裴其臻呼出一口气,比想象中顺利不少,意料之中的是,项目组的人看在裴士元的面子上不会太难为他,只是有关选明星棋手的部分,裴其臻还要做些调整。
要让其他人接受谢星榆,光有他的支持不够,谢星榆也要拿出实绩来。
“这个谢星榆和小裴总是什么关系?”隋遇拍拍裴其臻的肩膀,希望他振作,“你总是很信任他,两年前就是这样。”
即便现在一点成绩也没有,却还是盲目地选择他。
“利益关系罢了。”裴其臻随口敷衍,“或许,也算得上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