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骗了康熙 > 骗了康熙 第459节

骗了康熙 第459节

    “嗻。”玉柱赶紧跪下谢了恩。
    “起驾!”伴随着赵昌的一声吆喝,壮力太监们抬起了肩舆,朝着乾清门前走去。
    实际上,从乾清宫到乾清门,也就是很短的一段路而已。
    但是,天子的威仪,必须确保。
    玉柱已经不是南书房大臣了,皇帝不问他,无资格主动插嘴国家大事。
    所以,他只是默默的站在老皇帝的身侧,仔细的倾听着重臣们的发言。
    功夫都在诗外。
    别看只能听,不能说话。若是老皇帝突然问起,总不能尴尬的说,不好意思走神了,没听清楚吧?
    小农经济时代的朝廷大事,大多和银子有关。
    归根到底,就是三件大事:每年收上多少赋税,又要固定花掉多少银子,户部存银几何?
    自从玉柱掌管了崇文门之后,康熙基本上不缺钱花了。
    只是,若是想再修宫室,那就需要大沽口那边征收的关税来补贴了。
    大沽口的关税,每月都在增加。
    康熙不太明白其中的道道,玉柱却是心里有数的。
    大沽口码头,是整个北方,距离京城最近的唯一的国际贸易港口。
    京城,在当时,肯定是全国最具有消费力的城市。
    而且消费物品的流行传播,肯定是从京城开始,一年后才到北方的县城。
    这年头,什么生意最好做?
    玉柱笑而不语,看看广州十三行的暴发程度,也就知道了。
    只是,和广州十三行不同的是,大沽口码头的收益,全部都是康熙的私房钱。
    就性质而言,这不是产权明确的央企,哪什么是央企?
    今天,各地都有报灾的奏折。但是,老四却说,户部三库没钱花了。
    玉柱依旧是户部左侍郎,他自然很明白,老四这是惦记上了天子南库啊。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大沽口码头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日进斗金,手头钱紧的老四,早就眼红了。
    康熙也是老江湖了,他岂能不知道老四的小心思?
    “老四,想借银子,可以,什么时候还啊?”康熙颇有种扬眉吐气的爽感。
    大沽口码头建成之前,老皇帝即使想修个小宫殿,户部也总说没钱。
    现在好了,天子的私库里,有的是钱,根本不需要动用户部的库银。
    不仅如此,现在的户部总是打着缺钱花的幌子,惦记着掏空了老皇帝的私库。
    “汗阿玛,等来年的赋税收上来了,再慢慢的还给您吧。”老四耍了个花枪,故意不提何时还钱,这显然是想吞了老皇帝的私房钱。
    “玉柱,你是户部左侍郎,你说说看,言而无信的事情做多了,朕还能相信么?”老皇帝的心里很得意,户部的老抠们,你们也有看朕脸色的今天呀?
    怎么说呢,几千年以来,小农社会的经济框架决定了,量出为入,略有盈余,必然是户部的既定的方针。
    没错,不是嘴巴上所说的量入为出,而是量出为入。
    也就是说,今年朝廷要花多少银子,各省就必须齐心协力的收多少银子上来。
    地方官们,包括巡抚在内,最主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收了多少的粮食和赋税上来。
    只是,在老四大力推行摊丁入亩之前,朝廷收上来的钱粮,其实是日益减少的。
    因为,官绅们不纳粮,不交税。
    自耕农的负担过重,必然会想方设法的将土地投充到官绅的名下,以减轻各种苛捐杂税的负担。
    这就和三国末期统计的户籍人口一样,那只是朝廷掌握的税基罢了。
    大量的农民和土地都掌握在各地的豪强手上,隐匿的人和地,朝廷是收不到半文钱的。
    既然老皇帝问了,玉柱自然必须回答了。
    玉柱仰起脸,微微一笑,说:“户部三库暂时有困难,不敢定还银子的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本金暂时不还,利息总要给的吧?汗阿玛,臣儿以为,不如就暂定利息每年为百分之五,下次借钱的时候,必须偿还以前借款的所有利息。”
    老皇帝仔细一琢磨,眼前不由一亮,他的私房钱就是唐僧肉,户部借了白借,借了就想赖帐,长此以往,怎么可以呢?
    前息不清,后帐不借,这就是玉柱出的高招。
    说白了,就是反过来的国债理论罢了。
    老四本想打秋风的,当场傻了眼。
    老皇帝不由心下大乐,当众笑道:“缺钱花,找玉柱。”
    (ps:三更送上了,月票距离8300张,还差很远啊。我真的很累了,已经码了12000字,凌晨还有第四更,那就是15000字了,吼吼,票票快点砸。)
    第494章 百万漕工
    ,!
    江山是康熙的。
    户部缺钱花了,肯定是要借的,这也是老四敢打秋风的底气所在。
    但是,户部总来借钱,从没还过钱。长此以往,确实就败坏了财政纪律。
    在老四搞出摊丁入亩之前,小农社会的财政收入,基本上就那么多了,绝无可能暴涨。
    但是,这种财税体制,有个胎里病:应付不了突发的天灾或是战争经费。
    从鸦片战争开始,大清一路割地赔款,而且越赔越多。
    但是,清廷的财政收入居然没有崩溃掉,老四的摊丁入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个财政收入的支撑,必须承认,就是英国老赫德掌握的总税务司了。
    如今的大沽口码头,玉柱做的买卖,属于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超级垄断生意。
    洋人的商船来了,照章征税。
    玉柱自己组建的大清皇家商船队,也下南洋做买卖,卖的还是市面上花钱都买不到的御用瓷器和各种御用织品。
    妥妥的暴利。
    就算是珍妮纺纱机提前出来了,玉柱所做的御用纺织品和瓷器贸易,依旧不愁销路。
    整个南洋和三锅那边,土王及贵族众多,这些人都具有高消费的能力。
    八年来,玉柱刻意给老皇帝留下的印象,就是善于理财,善于治军,但是不善于团结满洲权贵。
    勿使群臣合而谋朕,这是帝王心术的立足点。
    玉柱不可能和满洲军功旧勋贵同流合污,这个异常关键,康熙自然就放心的让玉柱掌握京城的兵权了。
    实际上,隆科多太过嚣张跋扈了,他和满洲军功旧勋贵的关系,也很不好。
    历史上,正因为如此,康熙才让隆科多掌握京城里最大的兵权,长达十一年之久。
    御门听政结束后,老四兴奋的回了户部。
    老四前前后后找老皇帝借了三百多万两银子,按照百分之五的年利计算,只要上交十六万两的利息,就可以继续借一百万两了。
    老皇帝的私房钱,除了拿来修宫殿之外,剩下的就是筹备战争经费了。
    偌大个帝国,户部一年存银仅为三百万两银子而已,对于消耗巨大的战争而言,简直就是杯水车薪。
    好在,老皇帝有玉柱这个财神爷,可以帮着捞大钱。
    玉柱想回家的时候,老皇帝忽然问他:“若是允许民间商船,也可使用大沽口码头做买卖,收税几何?”
    嗯,西边的准噶尔蠢蠢欲动,北边的罗刹国又开始东侵了。
    玉柱一听就懂,老皇帝这是想多积攒点家底,筹备很可能爆发的西北大战。
    “回汗阿玛,一年多增五百万两银子的收入,肯定是没问题的。”玉柱早就等着老皇帝这么问了。
    客观的说,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下,大清就算是执行海禁,也远不如大明那么的严格。
    即使是乾隆,也没有禁绝海外贸易,他只是撤消了三大海关,保留了粤海关而已。
    大明的禁海,最凶残的时候,那可是片板不许下海的。
    倭寇怎么来的?
    明朝的皇帝,断绝了沿海地区商人、地主和权贵们的利益来源,这些人可不得引狼入室么?
    垄断的买卖,可以有暴利。
    但是,长远来看,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海关税收,并促进产业升级,全面放开民间的海外贸易,才是正道理。
    玉柱很有耐心,他先搞垄断贸易,让老皇帝尝到了大甜头。
    再趁老皇帝要打仗,严重缺钱之机,逐步放开民间的海外贸易。
    一家垄断造船的成本,明显还是过高的。
    大家一起都来造船,相关的配套产业,才可能蓬勃的发展起来。
    绝对不能心急,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
    在赚钱的事情上,玉柱从来没有说过半句大话。
    他说要赚多少银子,就肯定会捞回多少银子,老皇帝信得过他。
    “会不会影响漕河的安全?”老皇帝顾虑的是,百万漕工,民生所寄。
    如果大家都走海运,百万漕工起事了,怎么办?
    玉柱早就想好了这个问题,就怕老皇帝不问呢。
    “老爷子,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办。民间出海的每一条商船,船上的水手,都必须从年轻的漕工里招募即可。比如说,沿海有几万条船,走海运,百万漕工里的青壮年,也就都有口饭吃了。”玉柱话锋一转,深入解释说,“各地的漕帮,拉帮结伙,啸聚于运河边,对朝廷腹心之地的威胁太过巨大了。若是持续的分而散之,只须一到两代人的时间,即可缓缓的消弥掉这个大毒瘤了。”


新书推荐: “我”该怎么做? 成人礼(万人迷) 月光落在他们疯狂的地方(NPH) 傻子也有修罗场吗 缠欢入骨(兄妹) 简体中文版 荔夏(1v2) 我能分解万物 权欲教父之春锁闱乱宫墙柳 泛舟 鸥娘的故事(暗黑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