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骗了康熙 > 骗了康熙 第570节

骗了康熙 第570节

    亲王的俸禄,每年一万两白银,还有一万斛禄米,雷打不动。
    皇太后临终进言后,老皇帝让老五管理了镶黄旗的三旗事,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兵权啊!
    客观的说,在玉柱的帮衬之下,老五从来没有缺过银子。
    但是,食亲王双俸的恩遇,确实是格外与众不同的殊荣。
    老五这是头一次主持国丧,又是皇太后的举哀丧仪,他自然是格外的慎重和认真,惟恐怠慢了待他甚好的皇祖母。
    “十二弟,以伱之见,当用何典?”老五盯着老十二,问举哀的仪制。
    老十二心里有数,这是他在专业领域里,重要地位的具体体现。
    反正是国丧,花多少银子,都不怕掏空了国库和天子南库。
    “五哥,以小弟之见,大行皇太后的丧仪,应该格外的隆重。想当年,汗阿玛即位之时,仅只八岁而已,多亏了大行皇太后的鼎力扶持。”老十二瞥了眼玉柱,就算只冲这小子的面子,他也必须说昧心话。
    老皇帝八岁登基后,朝廷大权其实是太皇太后和四辅臣共同掌握的。
    在顺治爷的诸多皇子之中,太皇太后和老皇帝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那么融洽的。
    直到,顺治爷染上了天花重病不起之后,太皇太后经过慎重的考虑,这才撇开了福全他们,单独抚养了老皇帝。
    说白了,其中的奥妙,显然是幼主无法掌权,有利于太皇太后的抓权罢了。
    俗话说的好,主少国疑。
    太皇太后的搞法,和慈禧太后先选光绪,后选溥仪,如出一辙,本质都是想掌握权柄。
    玉柱啥不明白?
    太皇太后和鳌拜,才是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结果,老皇帝瞒着太皇太后,以迅雷不及眼耳之势,出其不意的擒下了鳌拜,提前拿到了亲政大权。
    见老五又看向了他,玉柱面色凝重的说:“五哥,事关重大,恐怕还需要找来礼部的人,好好的商议一番。”
    有了玉柱和老十二的故意铺垫,老五当即下令,去把礼部尚书和侍郎们,都请过来商议。
    在外面应酬,请假一天!
    异常异常异常重要的应酬,无法码字了,特此请假一天。
    只能是明天抽空补上今天的这一更,抱歉了啊!
    第612章 宫变
    礼部的人来了之后,老五和他们一直在扯皮。
    在大清,礼教绝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至关重要的等级制度。
    老五想逾越皇太后原有丧仪的规格,礼部的尚书和侍郎们,谁敢擅自答应?
    在康熙朝,贪污受贿啥的,由于老皇帝的所谓宽仁,并不致命,甚至连官职都不可能丢。
    但是,如果礼制方面,越过了既有的规矩,有人肯定会掉脑袋的。
    老五嘴笨,又不精通汉语,口舌之争,难免就落入了下风。
    老十二不是皇太后一手抚养长大的,他很自然的对皇太后,没有丝毫的感情。
    所以,老十二一直不吭声,坐看老五被礼部的人,顶撞得七窍生烟。
    玉柱和老五是安答,他自然不可能干看着老五吃闷亏。
    但是,自从皇太后驾崩之后,老五的情绪就失去了控制。
    玉柱故意不吱声,就是想等老五吵累了,他再出面收拾残局。
    没办法,老五的精神太过亢奋了,他不精疲力竭的吵不下去了,玉柱就算是说了话,也不好使。
    等老五喘着粗气,直勾勾的盯着玉柱的时候,玉柱知道,该他上场了!
    “诸位部堂,皇上向以仁孝治国,谁不知晓?母后皇太后驾崩,举国哀痛,即使咱们略有出格之举,其实是替皇帝尽了孝道,必不会被怪罪的。”玉柱一出手,就扣上了孝道的大帽子,目的就是想堵住礼部这些人的不烂之舌。
    “玉中堂,向来都是恩出自上,人臣安敢逾越?”礼部满尚书硬梆梆的顶了上来。
    玉柱等的就是这句话,他不动声色的说:“五哥、十二哥和我一起奉旨治丧,就必须担起万千重担,岂能无视君父的一片孝亲之心?”
    “诸位部堂,若是皇上怪罪了下来,我玉柱首当其冲,独自担责,与诸位没有任何关系。”玉柱斩钉截铁的表了态,立时震惊四座。
    玉柱故作没有看见老五感激的眼神,也忽略了老十二惊诧的表情,淡淡的说:“若是不信,我可立下亲笔字据。”
    官场之上,职务越高,实权越大,越怕担责任,话都会说的含糊不清,以免将来被清算!
    然而,今上身边的第一宠臣,一向和光同尘的玉柱,竟然冒死站了出来,一力承担逾越礼制的罪责。
    见玉柱把话说死了,礼部的那些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很好,很强大,有推脱罪责的余地了呀!
    官场上,不怕你无能,也不怕你乱来,就怕你争功诿过,让底下人替你背黑锅!
    玉柱是奉旨治丧的钦差,又是宗室爵的辅国公,还是领班御前大臣,他说话的分量足够了。
    说白了,礼部的人也都知道,老皇帝为了装孝顺,这么多年一直用超高的规格,恩养着皇太后。
    “那好,请玉中堂您吩咐吧。”礼部的人彼此用眼神交换了意见之后,果断的把玉柱推到了最前头顶包。…
    一直没说话的老十二,暗暗摇头不已,礼部的这帮子蠢货,居然把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拱手让给了玉柱,实在是没脑子啊!
    众所周知,老皇帝特别的爱面子。有些事情,由下边的重臣主动提议,比老皇帝亲自下旨,谁更能投其所好?
    玉柱毫不含糊的把老五刚才提出的意见,一一列了出来。
    礼部的人,根据礼制进行了细节的补充之后,然后大家一起联名上了折子。
    老五责无旁贷,他本想列名第一,却被玉柱阻止了。
    玉柱说:“五哥,有些事儿,我来出头说,比你顶在前头,更容易一些。”
    老五简直感激的要死,这么好的安答,上哪里去找呀?
    结果,以玉柱领衔的治丧折子,当即递到了老皇帝的手边。
    老皇帝仔细的看了三遍之后,慢腾腾的问玉柱:“你好大的狗胆?竟然视朝廷的典制于无物?”
    玉柱丝毫也不害怕,他吃定了老皇帝,这不过虚张声势罢了。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您以身作则的孝敬大行皇太后,天下的臣民必会感同身受,纷起效仿。”玉柱没有回避责任,更没有半句废话。
    老皇帝听了之后,忍不住笑骂道:“小猴儿精,就数你最懂我的心思。既然你们都议定了,朕若是不准了折子,反而是不孝之子了呀。”
    玉柱正是这个意思,但是,只敢这么做,这么想,却绝对不能当着老皇帝的面,把话说破了。
    老皇帝顺水推舟的批了折子之后,老五、老十二和玉柱做了分工。
    老五主持大局,拍板花钱的事儿。老十二从旁协助,顺便指点老规矩。
    玉柱得了个美差,由他指挥太监和宫女们,招待各路满蒙权贵。
    按照大清会典的规矩,给皇太后哭灵,并不是这么多人一起跪着哭,而是按照官职和爵位,分批分次的到灵堂前跪哭。
    玉柱坐镇于宁寿宫附近的偏殿内,他身边的小太监秦定,则在跪着哭灵的人群之中,找到了秀云和曹春。
    玉柱不方便凑到女眷堆里来,没蛋的秦定却没有任何的顾忌。
    “禀太太,国公爷吩咐了下来,有事和您商量,请随小的一起过去吧?”
    玉柱是位高权重的领班御前大臣,秦定是他的贴身心腹太监,这小子在宫里办事,可谓是如鱼得水。
    与此同时,玉柱身边的另一个小太监杜林,领着曹春来见玉柱。
    与一般人想象的不同,这个时代的外命妇进宫哭灵,宫里是不管饭的。
    天寒地冻之下,秀云和曹春即使带了垫肚子的小点心,也早就冷透了。
    皇太后刚刚驾崩,宫里禁荤腥。
    不大的工夫,景仁宫的大太监带人提了食盒过来。
    食盒摆上餐桌,揭开盖子,秀云定神一看,竟然是两碗热气腾腾的素汤面,外加几样素的酱菜。…
    “都饿坏了吧?来,咱们坐下来,一素面,喝点热汤。”玉柱笑眯眯的一挥大手,让两个正妻,分坐于他的左右,大家凑一起吃面。
    灵堂内,四面透风,寒气袭人,又累又饿,秀云和曹春确实都快挺不住了。
    再说了,都是老夫老妻了,也没必要讲究太多的虚礼。
    秀云和曹春彼此对视了一眼,便听从了玉柱的安排,分左右坐到了男人的身旁。
    谁曾想,几个人刚吃了半碗面,老皇帝居然来了。
    “臣儿玉柱,率二妻,恭请圣安。”
    “奴才富察氏,恭请圣安!”
    “奴才曹佳氏,恭请圣安!”
    老皇帝没叫起,也没看保持行礼姿势的玉柱一家人,而是缓步走到了餐桌前,神色变幻莫测的盯着桌子上的三碗残面。
    玉柱受了冷落,心里却没有丝毫的慌张。嘿嘿,夜猫子进宅,必无好事啊!
    “哟,这里还有一碗面呀,朕正好饿了。”老皇帝嘴上这么说,却站在原地没动。
    皇帝进膳,岂是儿戏?
    王朝庆很有眼色的凑过来,拿起食盒里的新碗,抓起筷子,挑了几根面条出来,又倒了小半碗的面汤。
    玉柱一看这种场景,立即明白了,一定有人在老皇帝的面前,偷偷的进了馋言,勾起了老皇帝的疑心病。
    王朝庆当着老皇帝的面,吃了那几根面条,又喝光了碗里的汤。
    “禀万岁爷,确是素面和清汤。”王朝庆此话一出口,别说玉柱了,就算是秀云和曹春也都恍然大悟了。
    秀云和曹春,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宫里的险恶斗争,不约而同的惊出了一身冷汗。
    好险啊,幸好吃的素面,喝的是素汤,不然的话,就是大祸临头了呀!
    因为啥呢?
    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皇太后驾崩,举国哀痛,禁荤腥,禁饮宴,禁戏班,禁房事,也禁各种娱乐活动。


新书推荐: “我”该怎么做? 成人礼(万人迷) 月光落在他们疯狂的地方(NPH) 傻子也有修罗场吗 缠欢入骨(兄妹) 简体中文版 荔夏(1v2) 我能分解万物 权欲教父之春锁闱乱宫墙柳 泛舟 鸥娘的故事(暗黑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