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骗了康熙 > 骗了康熙 第745节

骗了康熙 第745节

    尽管,巴雅喇是鞑清老奴的异母弟,身份异常显赫。但是,他的九个儿子,因为都攀附于多尔衮的麾下,差点被顺治帝斩尽杀绝了。
    自古以来,都是成王败寇。攀附多尔衮,这就是原罪,没有任何道理可讲。
    玉柱和赵敏的渊源,还要追溯到十年前了。
    那个时候,参加宫里侍卫选拔的赵敏,被一等侍卫诺罗布,随便找了个借口,划掉了名字。
    赵敏的身份异常敏感,如果不是老皇帝的私下授意,玉柱也不可能暗中替他打招呼了。
    不管怎么说,因为玉柱出了面,把赵敏从穷困潦倒的窘境之中,拯救了出来。
    所以,赵敏对玉柱那是真的感激涕零,一直自视为玉氏门下走狗。
    当然了,有些事儿,彼此心知肚明即可,完全没必要把关系公开化。
    为了掩人耳目,赵敏在公开场合之下,和玉柱没有任何交往和瓜葛。
    实际上,赵敏被提拔为二等御前带刀侍卫,多亏了玉柱的暗中指点。
    没办法,玉柱处心积虑的研究老皇帝的脾气,长达这么多年,岂能没有独门秘笈?
    玉柱踱进清溪书屋的时候,隔着老远,就听见老皇帝的的咆哮声。
    “居然又是朱三太子,哼,自朕临御以来,已经至少杀了八个朱三太子了。”
    玉柱不由微微一笑,这年头的野心家们,只要反清,必定会抬出朱三太子的名号。
    朱三太子,即朱慈炯,前明末帝思宗之第三子,封定王。
    闯军打进京城的时候,定王朱慈炯想逃走,却被大太监曹化淳的手下活捉,并主动将他献给了李自成。
    李自成率军进攻吴三桂的时候,定王朱慈炯也在队伍之中。
    只是,李自成败于一片石之后,这位朱三太子,从此不知所踪了。
    实际上,清军入关的时候,朱三太子已经十二岁了。他若是活到现在,差不多有九十岁了。
    九旬老翁,暗中参与谋逆之事,还东奔西跑的行踪不定,这不是很扯么?
    但是,在极其迷信的这个时代,朱三太子就是一面反清的大旗,谁都可以拿来利用,信众们居然颇多。
    玉柱继续往里走的时候,就听老皇帝大声吼道:“山东的官员们,全是酒囊饭袋,竟然让所谓的朱三太子和白莲教搅和到了一起,误国贼子,个个该杀。”
    朱三太子,其实并不可怕,顶多也就是挂个反清复明的大旗罢了。
    但是,从山东再次兴起的白莲教,一直被老皇帝视为心腹之患。
    自唐宋以降,白莲教反抗朝廷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
    元末红巾起义的韩山童,喊出“弥勒下生,明王出世”的口号,利用的就是白莲教,而不是明教。
    前明太祖朱重八,在登基之前,暗中授意廖永忠,凿穿了船底,把名义上的主公小明王,送入了瓜洲的江底。
    从这个意义上说,朱重八的前半生,也是白莲教徒。
    清军入关后,一直沿袭明制,也跟着禁了白莲教。
    因为监修过一段时间的《明史》,玉柱心里非常有数,朱重八立国号为明,并不是继承的小明王的那个明,而是上承元朝。
    元朝的大元国号来自于《易经乾卦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朱重八的大明国号,出处就是紧随其后的这段话: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既然老皇帝在里边大发雷霆,玉柱又不傻,索性不进去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
    在里边收拾碎瓷片的张鸿绪,出来的时候,看见了玉柱,他赶紧扎千问安,“请柱爷安。”
    这一下子,马上惊动了老皇帝。
    “是玉柱来了么?”老皇帝在里边发问。
    玉柱瞥了眼张鸿绪,心说,迟早剁了这个狗东西的脑袋。
    实话说,随着老皇帝一天天的衰老下去,皇宫里迟早要换新主人。
    大太监们都知道一个硬道理,一朝天子,一朝大太监。
    宫里的大太监们,因为知道的太多了,他们为了保命,各自在暗中都有靠山。
    只是,张鸿绪以前伪装得很好,玉柱一直没有摸清楚他暗中找的靠山,究竟是谁?
    现在,既然张鸿绪主动跳了出来,不动声色的想坑玉柱。
    玉柱瞬间秒懂,张鸿绪这个狗东西,必是老四的人。
    进屋之后,玉柱行礼如仪。
    老皇帝瞥了眼玉柱,余怒未息的说:“你既然早就来了,为何不进来呀?”
    玉柱的心里门儿清,老皇帝的潜台词是:莫不是想偷听军国大事?
    看看,张鸿绪的坏,就坏在了这里。
    宫里的大太监想坑人,最低级的手段,才是直接告黑状。
    张鸿绪和王朝庆等人,他们常用的坑人手法,主要是从侧面入手,以勾起老皇帝的恶感,来达成暗中整人的险恶用心。
    老四暗中出了手,玉柱怎么回答老皇帝的疑问,才算是合情合理呢?
    第857章 弹劾玉柱
    “汗阿玛,您老人家在里边大发雷霆,臣儿除非是个蠢蛋,才敢主动进来找骂。”
    玉柱一如既往的实诚,短短的一句话,既道出了自己的小心思,又解释了不进来的原由。
    也许是玉柱解释的很得体,老皇帝也就没有穷追不舍了。
    “马齐,你说说看?”老皇帝本想喊玉柱,话到了嘴边,临时想起,玉柱已经不是内相了。
    京城里,也有白莲教的私下活动,但是,规模很小,并未成其气候,不足为虑。
    如今的玉柱,仅仅是步军统领兼顺天府尹罢了,山东的白莲教和他,哪有半文钱的关系?
    嵩祝被罢相之后,马齐顺势坐回到了首席满洲大学士的宝座。
    玉柱这个内相,和嵩祝一起被罢,马齐心里自然是满意之极。
    南书房里没了玉柱,马齐的心理压力,至少小了一个数量级。
    “回皇上,奴才以为,应派大将领兵去山东,坚决予以镇压。”马齐此言一出口,老皇帝情不自禁的瞄向了玉柱。
    如今的朝廷里,公认的两大名将,一是大将军王的老十四,另一则是百战百胜的玉柱。
    马齐的建议,其实是想把玉柱挤兑出京城,免得碍手碍脚。
    玉柱明知道老皇帝在看他,却故作不知,只是低头不语。
    山东嘛,距离京城又不远。
    而且,一旦老皇帝有事了,玉柱直接提兵先掐断漕运,再提兵北上通州,有啥可怕的?
    “就让隆科多去吧。”老皇帝仔细一想,派玉柱去围剿白莲教,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难道说,除了玉柱之外,大清再没有能打仗的武将了么?
    玉柱回任了步军统领后,隆科多嘴上没说啥,心里肯定是有意见的。
    现在,老皇帝索性把隆科多派去了山东,让他剿灭白莲教。
    “嗻。”马齐再不乐意,也只得接了旨。
    等马齐禀完了公事后,玉柱见老皇帝朝他看了过来,便接着禀道:“禀汗阿玛,京城的粮价一天一个样,涨得颇为离奇。臣儿打算,调动步军,加强通州以东的巡查。”
    老皇帝一听就知道了,玉柱这是打算找人“借粮”了。
    “准了。”既然玉柱勇于承担责任,乐意当恶人,老皇帝怎么可能不答应呢?
    为了避免打草惊蛇,玉柱只调动了三千兵马。
    等白塔山发了闭城门的信炮之后,玉柱这才提兵出了城。
    照京城里的规矩,白塔山上驻守的八旗步军,发了信炮之后,城门才许启闭。
    白塔山,位于皇城内的北海琼岛之上。
    内城的大水系,主要分为“外三海”和“内三海”。
    外三海,指的是前海、后海和西海。其中,前海和后海合称什刹海,西海则为积水潭。
    内三海,又称太液池,指的是,中海、南海和北海。
    玉柱带兵出了城后,城门随即上锁。若是无旨,禁止任何人开门。
    大运河的干流,流经天津卫的西营门、中北、杨柳青和辛口四个主要街镇。
    天津的本地人,有句老谚语: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
    在大清朝,商贾云集、货来八方的杨柳青古镇,是整个北方地区,十分重要的漕运码头和经济重镇。
    因为紧靠着大运河,交通异常便利的缘故,京城里的大粮商们,基本上,把囤货的粮仓都建在了杨柳青古镇的郊区。
    清晨,早起的镇民们,异常惊讶的发现,大队官军沿着街道两侧布防,一路延伸出镇,已经控制住了镇里和镇外。
    玉柱提兵出京城,出其不意的控制住了杨柳青。一时间,京里各大粮行的囤粮之地,尽在掌握之中矣。
    俗话说的好,打蛇打七寸。
    囤粮的仓库,都被玉柱掌握了。
    粮行的大东家们,就像是孙猴儿一般,翻得出如来佛的五指山?
    大豪商们也不是傻子,都知道玉柱的厉害。
    还没等玉柱出手“借粮”呢,京城的粮价便从20文钱/斤,大幅回落到了5文钱/斤的正常范围之内。
    不管啥时候,大官僚和大地主的贪欲,都是无法抑制的。
    土地兼并,只是王朝周期兴亡的表相而已。
    掌权派及其帮凶们,肆无忌惮的掠夺民财,却不受任何制约,导致朝廷的财政崩溃,才是亡国的真相。


新书推荐: “我”该怎么做? 成人礼(万人迷) 月光落在他们疯狂的地方(NPH) 傻子也有修罗场吗 缠欢入骨(兄妹) 简体中文版 荔夏(1v2) 我能分解万物 权欲教父之春锁闱乱宫墙柳 泛舟 鸥娘的故事(暗黑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