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就算地图导航显示时间需要二十分钟的路程,她也是自动折算为十分钟。
于南都老街的室外泊车区下车。
今天是元旦当日,街上假日气氛浓厚,随处可见“喜迎元旦,大酬宾”的标牌字样。
南都老街主街区更是摩肩接踵,人流涌动。
靳聿珩撑着伞,阮灵真低头看<a href=https:///tuijian/meishiwen/ target=_blank >美食测评软件上的评价。
这家打边炉刚开业两天,应该是为了凑上元旦假期这波热潮,评价还挺多,九成都是好评。
两人走至门口,闪着五彩灯光的灯牌挂在门前,推荐店内的招牌汤底。
迎宾小姐姐穿着品牌统一制服,头上戴个弹簧毛绒雪花发卡,见他们走过来,热情的递上宣传菜单。
“小哥哥小姐姐,吃火锅吗?”
阮灵真接过菜单,点点头,竖起两根手指,告诉她:“两个人。”
小姐姐应了声:“好嘞!”在叫号机上点了点,随后递来一张印有号码的单子,“前面还有两桌哈,等一会儿哟。”
已经过了饭点,人流不如之前那般多。
阮灵真接过号码单,应:“好。”
两人在迎宾小姐姐端来的椅子上坐下。
老街历史悠久,算是市中心这一片唯一保存较为完好,并且成功发展期商业的古街区。
屋内无法再辟新地做等号区,于是排队的人都坐在了屋外的遮雨棚下。
街上光影交错,配着纷纷落下的雪花,有种朦胧的意境感。
来来往往,还是年轻面孔居多,一群群十七八岁的少年结伴而行,嘻笑打闹穿街而过。
阮灵真忽然想起她高中那会儿也经常和同学来老街吃饭。
于是转头问靳聿珩,“你上学那会儿都和同学去哪儿玩?”
靳聿珩视线本就停留在她的身上,眼神毫无征兆地撞上。
她亮亮的眼眸落进他的眼中。
他微怔片刻,才开口道:“很少,大多在城南。”
那时候,他的假期大多都是在医馆度过的。
除了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就是跟在爷爷和父亲身边学问诊、识药、行针、正骨……
从他记事起这些就充斥着他的生活,他好像生下来就是要承袭祖业的。
阮灵真闻言低低“啊——”了声,见这个话题开展不下去,便转了个方向。
“你行医多久了?”
靳聿珩忽然笑了起来,低低的笑声于胸腔共鸣,“你是问有正经行医执照后,还是连没有之前也一起算上。”
中医本就是个很考验经验技术的职业,阮灵真想了想,“连你没行医执照前的一起算上。”
他思索半刻,“十三年。”
阮灵真的震惊之色溢于言表,“十三年?你今年多大呀?”
靳聿珩答:“二十九,年后三十了。”
阮灵真默算了一下,“天呐,你十六岁就看诊了?”
他点头,“嗯,第一次看诊是那时起的,只是那时候还不能自主下诊断,我父亲要复诊的。”
算是实践,直到后来他医大毕业,才开始独立接诊。
阮灵真微撇了撇嘴,打趣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劳模。”
之前因为要接一场中俄医术交流会,她作为中方的翻译,还提前去市立图书馆借了好多中医药的书回家做功课。
其中文词晦涩得她几番想把委托给拒了,最终还是抱着古文词典,耐着性子做完了会前准备。
词句晦涩之外,其实更多的是枯燥,她实在难以想象,十几年如一日,每天重复输入这样的知识,该是多么的乏陈无味。
再做到如今这般炉火纯青,她已经能够想象出他之前过的都是什么日子了。
叫号机此时开始叫号,里面新收出了两桌,第一桌的一对情侣进去了,第二桌却迟迟叫不到人。
阮灵真认真聆听,直到叫号机跳过重复呼叫多遍的号码,播报出了他们的号。
她拿着号码单起身,拍拍靳聿珩的胳膊,“走,到我们了。”
第10章 凉茶
打边炉,粤菜系里的火锅。
汤底与配菜都很“广式”,但为了迎合南临当地的口味,还是提供了一些较为常规的汤底与配菜。
桌上放一个粗陶炭炉,炉壁尚留前桌的余温。
服务员拿来菜单和水笔,让他们选好叫她。
阮灵真道谢后接过,问靳聿珩有没有忌口。
她本人不挑食,口味也较为广泛。
靳聿珩坐在对面,摇摇头,“没有,你选你爱吃的就行。”
她点头应好。
菜单大多以海鲜为主,肉类宽泛的囊括了火锅里常见的几种食材。
阮灵真依着页脚的“菜量<a href=https:///tags_nan/wenxinwen.html target=_blank >温馨提示”,点了差不多两人餐的量。
汤底选了较为折中的三鲜骨汤。
递交完菜单,服务员小哥前来添加茶水,左右手各提了一壶凉茶和一壶普通柠檬水。
问他们想喝哪个。
说完还笑吟吟地推荐他们尝尝凉茶,说是店里的特色。
看着棕褐色的茶汤,阮灵真如临大敌,大力摇了摇头,“我喝柠檬水就好。”
小哥笑起来,往她杯中倒柠檬水,又转头问靳聿珩。
他答:“一样就可以。”
服务员走后,阮灵真问靳聿珩,“你怎么不喝凉茶?尝尝你们平时开的药方到底是什么味道。”<divid="linecorrect">
传送门:排行榜单|<a href="https://www.52tuishu.com/">好书推荐| <a href="https:///tags_nan/qingyouduzhong.html" title=""target="_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