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祯展开眉头,微微颔首,伸出手去,林霁华连忙将她扶住。她搀着父亲,走过庭院,眼见榴花赤红,将染人眉。
“方才下雨了?”
“是,不算多久,一阵子便过去了。”林霁华道,“滚了两声雷。”
“打雷也罢,为父是不怕的。”
林伯祯转向林霁华,手猛地抓紧:“为父只是,放心不下你。”
林霁华有所预感,可心中还是一悸。四下无人,她抓过父亲的手,放在心口,有些急切地试探道:“那不争,不争了行吗?我劝劝您,也劝劝殿下……如此下去,百害无一利!”
林伯祯紧了紧她的手,笑着低声道:“不愧是为父的华儿,聪明!”
闷雷滚过,长风一卷,榴花散落。
雨痕落在林伯祯前襟。他松开林霁华,回过身踉跄走了几步,朗声道:“世人皆知云中城头孟扶桑、凌烟阁上谢海道,皆知灌顶国师,皆知钱阁老。独我,独我,御座之后,蹉跎一生,壮志未酬。如此身先死,死不足惜,死不足惜!”
林霁华僵在原地。她从未见过父亲这样,话一句也说不出口。
半晌,她才听林伯祯哑着嗓子道:“可我还是,放心不下华儿。”
林霁华惨然笑道:“可父亲已经做出选择了,父亲没有选华儿。”
林伯祯眯着眼,深深望向她。她要去扶,被林伯祯一把推开。林伯祯踉跄一步,在雨中喊道:“你是我林府嫁出去的女儿,同我恩断义绝,家财不得半分,更不可对为父指手画脚!滚出去!”
“父亲......”
“滚出去!”林伯祯吼。
林霁华看向他,惊觉他已然如此老态。她面上满是湿痕,颤声道:“......是。”
“不准回来!”林伯祯在她身后叫道。
“是!”
当年林霁华要去云中时,林伯祯也发了很大的火。
可时过境迁,这次是林伯祯不回头。
雷声乍响,林霁华将脸抹干,自回廊中向外走,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却已摸不到原先的佩剑。到了尚书府门前,端王府的车驾已经在等着,一人见了她,挑开帘子,道:“王爷见天晚了,遣我们来接殿下。”
林霁华回身望了一眼,上了车驾。坐定时她只想在雷声里掩面,低头时才发觉,她鬓发上,仍带一片榴花。
【作者有话说】
过渡章
第37章 空印第三十六
李正德没想到,李鉴自终南山回宫的第一个早朝后,便遣人来叫他入内吃夏至汤。
外有西羌,内有盐账,钱穆骤病革,还有孟汀疑名在身,这李鉴居然还能如此气定神闲地管他的闲事。他没再细想,定了神,一口答应下来,安顿好事务便向宫内去。
一路上有不少生面孔,三千衣赤尽雍容,来去都乘风,皆为外地来的使君,往户部去交账目的。
说是账目,其实局中人皆知,那只是盖着空印的白纸。
李正德开始与林伯祯合为空印,是在五年前,崇宁国府大案之后的余悸之中。当时僖宗年事已高,身当国法,不得已挥泪弃嘉王,根本无意国事,东宫之务早已在他掌中。
之所以为空印,是因为端王府的开支都要从明面上走,是一本难改易查的账;铤而走险,从户部收与支之间做文章,不仅是因为林伯祯的支持,还因为他对于自己多年苦心经营有着不可否认的自信。
十三行省,八荒六合,豪门贵胄,都看在眼中——他李正德才是大统,可当嫡长子之实,可有帝王之名。千不该万不该,是那个媵妾之子,无根之木。
而每年五月,户部造册,天下来觐。每个使君,皆带一份空印与一本实账,实账上是世纪纳往国库的税,而空印上将会写出李正德想要世人看见的数字。其中差额,都会被纳入他的地下钱庄,他日作金戈,架到李鉴颈侧。
那一纸纸空印与实账,就是投名状,是臣服的顿首,只对真君王。
真君王。
想到此处,他前脚已踏入两仪殿门,两侧人手中半抽出的唐刀寒光几乎刺到他目中。
李鉴未在高堂上,只身闲坐南窗边,朝他遥遥道:“大哥,且来此处。”
李正德回身,对几个走卒使了个眼色,再向李鉴阔步走去。两侧郎官与金吾卫紧跟不舍,他干脆揭下金箔面具,露出骇人陈疤,疏懒地出声:“我若是你,就不会再于身侧用一群没用的东西。”
“放肆!”一郎官喝道。
“本王骂的便是你,骂不得吗?”李正德盘腿坐下,一拍桌案,眉目狠戾地侧眼看过去,“少将那破刀点本王,否则卸了你的手。”
李鉴一笑,替他到了一罐汤,推到他面前,道:“大哥何必动气。”
他脸颊上有浅笑涡,眼却是冷的,
“听闻在灞桥劫杀陛下的,是金吾卫的人。”李正德一副无意提及的样子,手摩挲着腰间的剑柄,“后来查了吗?”
“有什么可查的。”李鉴道,“寡人知道大哥心疼我,我年纪虽小,却也晓得恕道。如今诸多事物仰仗孟侯,他虎符也交了,跪也跪了,又肯出城巡营,寡人不好给他添堵啊。”
李正德瞧了他一眼,瞥到他宽大袖口下藏不住的伤疤。
也就这些能耐,他暗中讥诮,不过好在这小孩儿拎得清,知道自己离了孟汀、钱穆和许鹤山,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