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竟真有人,将命看得比身外之义轻。
可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到此,李鉴才扬起唇角,将何昶扶起来,在他耳侧低声道:“我们先生抱恙已久,过几日应当去探望了。”
何昶松了口气,告退后回过身去,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那大殿阶下,乌压压跪了一片人,却死寂到听不见呼吸声。
十三大姓,二十四豪族。
几乎都来全了。
何昶不敢回头看,加快脚步往大殿门外去,遥遥地看见几个宦官端着盘子上去了,里面全是账目和奏折,都算是些迟表的忠心。
这些世家大族向李正德、户部交了五年的空印纸,按照律法是重罪,怎么说也是一宗可以大开杀戒的大案。
不知道李鉴会如何决断。
他跨出门槛,迎面撞上李无伤,匆匆忙忙地行了礼。李无伤拂尘一扫,平心静气地道:“朱雀大街上禁军在点兵,您走得小心些,免得被冲撞了。”
“四面城门也封了?”
“当然。”李无伤道,“风头是避不了了,何参议回家等圣旨吧。”
何昶听出了些端倪,抬手谢过,匆匆往阶下去了。
带着妻子回太原老家算是行不通了,他只能先硬着头皮,将王芙带回平康坊,再等待下一个推开宅门的人。
抬眼望,宫城之外,金革明烛。
待大殿里再度空旷,李鉴遣走了李无伤,自座上下来,自己往甘露殿缓步走去。
一日下来,他身后的衣料湿了又干,旁人看不出他焦灼甚至恐惧。空印一案,是他归长安后切切实实的第一战,若是打不好,非但斩不了李正德的左膀右臂,还会动摇自己的立足之所。
尘埃几乎落时,权衡之外,皆是亏欠。
他下令孟汀进城时,亲手合了虎符。玄铁于手中沉重无匹,他无奈而好笑地想,这就是旁人看来他们间最紧密的连结——猜忌、争夺乃至不共戴天。
这样也罢。
“陛下!”
李鉴顿住,回头看向殿前。
孟汀已卸下了铠甲,一身黑紫窄袖剑袍,立于殿前风中。他腰间未带刀,向李鉴抬手称贺,二人相望时,眉间尽是释然。
李鉴一怔,随即大笑起来。他许久没这样放肆地笑过,笑得五脏六腑生疼,直至孟汀过来将他拥入怀中,他才失声般默然下来,将面孔埋入孟汀的前襟,妄图于其间长久地呼吸。
仿佛是,劫后余生一般。
第39章 余悸第三十八
空印案一出,天下震动。
行省、府、州、县以及众多大族,向户部交授空印五年,在手里随便一掂量都是株连九族的大罪。若真要发落起来,官府街巷恐怕是都杀空了,新一批的进士还没考出来。
再者,大理寺审了一轮,林伯祯坚决不将任何罪责向端王那头推。他此处口一闭,下头的人跟着便把说辞备齐了,都埋着头不敢吭声,悄悄拿眼瞄着高堂上的圣人如何决断。
他们想着,西羌在外,也算是个由头。维稳要紧,怎么着也应当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李鉴确实这么做了。
算是大赦,但只杀一人。
只杀林伯祯。
大理寺结狱,定的是秋后问斩,李鉴心里暗暗嫌迟,明面上还是如此应允了。此令一出,端王那头也没有什么动静,大概是晓得自身难保的道理,干脆与李鉴一同,轻轻放下。
但那个做女儿的已经来殿前跪过许久了。
林霁华是个执拗的人,李鉴也是最近才品出这一点——毕竟,叫孟汀都敬上几分的人物绝不是碌碌之辈,各有各的不寻常。
那林霁华每日早朝之后便跪在两仪殿前求见,李鉴按照套路不见她,她就跪到午时,利落地起身走人,下午到点了再来跪,跪到黄昏便打道回府,比金吾卫换防还准点。
她跪得无欲无求,没想过李鉴会见自己。但第三日时,李无伤突然拿着手谕到面前了。
“陛下知道您心诚了。”李无伤道,“请王妃入见。”
林霁华低首未看他,鬓角微微沁出汗。
李鉴在殿后等她。此时天气已经有些热,林霁华依然穿着厚面料的窄袖服,带着一个侍女进来了。他先前见林霁华时,还是她为虎符逼宫那会,他没看几眼就晕了。此时一见,果然是将军风骨。可将军腰间,已无配剑。
他们对坐,沉默。身侧的人来添了茶。
“家父之事,已成定局。”林霁华先开口,“臣女不才,本当同罪,此番唯谢陛下恩典,再无他求。还望秋后......臣女能送家父,归葬姑苏。”
她敢于李鉴登基前围退园、讨虎符,就绝不会指望他不计前嫌,更不会真求他如何。
“林家的陵墓,能埋罪臣吗?”
“只需陛下恩准,我若要葬,”林霁华一字一句道,“谁敢阻拦?”
李鉴笑起来,向后倚靠在胡床上,饮尽杯中茶汤。他闭了目,仰着脸道:“郡主糊涂啊,把剑交了。李正德连自己的左膀右臂都保不了,他日难道会费心思保你吗?”
“不是他不保我父,而是你要杀我父。”
李鉴将眼帘掀开,平润声色中带了点刺:“怎么,有人要造反,寡人不该杀?”
林霁华攥紧了手中杯。
“为何陛下要回来?”她轻声道,“为何非要同二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