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认识。”
“你认识我爸吗?”
“......不认识。”孟微之架着他往外走,“你可能有点溺水,等你休息好了我们再说这些事......”
“我不去医院。”江南树坚持道。
他才说完,刺目的车灯便照了过来。孟微之不由自主地伸手遮挡片刻,等眼睛适应了,才发现那并非是一辆救护车。
惊诧之中,他看向江南树,见他一动不动地注视着那灯光。
“你打急救电话了。”
“这有什么关系......”孟微之有些心虚,“不应该吗?”
从车上下来几个人,脚步轻而快,向孟微之出示了证件——特别行动组,前面的前缀没有看清。孟微之知道桑干基地也配有一个武装特别行动组,这种配置一般只用于......一些高等级密保的单位或项目。
“孟先生,请你也上车。”江南树被两个医护人员架走后,一人走过来,向孟微之点了点头。孟微之仔细地辨认他的面容,不由心下一惊——这是章尾,是后来桑干基地测试员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后来成了他的下属。
他从不知道章尾有武装背景。
“你们是医院的吗?”
“当然不是,马上会向你解释。”章尾接过他的身份证,查看了一下,“一会可能有几个环节,主要是签一个保密协议,其他没什么,不要有压力。”
孟微之收回身份证,轻轻点头。
一直以来的预感是对的。从导师到江南树,他们都身负着连他这个所谓“创始人之一”都不了解的秘密。曾经目力所及都是冰山一角、管中窥豹,而走到真相面前时,大量的信息再次冲击他的认知。
桑干计划的正式开始远比他预想得要早,而其实质,大概......也更加危险。
第109章 容器,试验品
地下建筑中的灯光反而十分明亮。
这里似曾相识,但孟微之可以确定自己没有来过此处。可能密保单位大都相似,北京的地下和桑干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他走出十二年,面目不改,也不过是未知与谜团最谦卑的学生。
“你是研院的本科生?”
“对。”
“我也是。”章尾在一旁,用闲聊的语气对他道,“不过我是武装生,本科毕业就归队工作了。研院的深造率很高吧?我当时毕设的导师和我说,不继续读就是亏大了。”
所以你后来读了在职研究生啊。孟微之默默道。
章尾给他打开了一间小屋子,里面只有一张桌和两把椅,三面都是单向玻璃。桑干有很多这样的房间,大都是用来给人做心理测试。
“除了签保密协议以外,”孟微之站在门口,没有再往里走,只回眼看向章尾,“还有别的事?”
刺目的灯光照过来。
孟微之本能地眯了眯眼。他不满于那盏照向自己的台灯,伸手将它转向对面的章尾,开口道:“一件一件事来。关于保密协议,我觉得这很不合理——我自认为没有看到任何敏感信息,何密可保?”
“我们——”
“我不知道你们的信息。”孟微之平静地道,“第二,那个学生被你们弄去哪里了?”
“这就闭环了。”章尾点了点头。
闭环?
孟微之扬起了脸。
“你确实还没有接触到过于敏感的信息。”章尾道,“无论如何,根据组织的意见,我要向你传达一些……”
“我可以选择不听吗?”
“不行,同学。”章尾叹气道,“你看到他了,或许还看到了些不该看的——你才二十一岁,嗯?这是个大馅饼,砸在你身上你不要么?”
“我不明白。”
“那个学生,你以前从来没见过,对吧。”章尾用肯定的语气继续道,“我知道你会说没有,并且这不是说谎。根据十五年的监测,你们在今天之前并不相互认识。”
孟微之的手指按紧了桌面。
“你们监视他。”他一字一句道。
“你所在的这个地方,”章尾仰起脸,看了看这狭小的房间,“是一个,呃,科研基地。很抱歉我不能向你说全称,因为上面没有授权——某科研基地,就这样。”
“检索信息和情报的途径,没有监视这一项吧。”
“不是监视,老弟。”章尾提着一口气,向后愁眉苦脸地仰去,从角落里拉出一个档案袋,将其推到孟微之面前。那牛皮纸袋有些落灰了,孟微之将其接在手中,只看到那本该写存档人姓名的地方打了个圆圈,其中有一个“1”。
他的目光在这序号上停留许久。
“给你十五分钟,把它看完,然后和我说你的想法。”章尾在对面道,“这个档案袋已经三年没人动了,你算是第一个。”
*
江文会,89年生人。
侵入式神经调控方向研究员。
从档案来看,他在千年前后进入了这个“某科研基地”,兼具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物学背景,在高水平刊物上发表了几篇论文,都和大脑电极相关——简单来说,“大脑电极”就是给大脑植入芯片,让人类像使用超能力般控制接入设备,就像在运用超能力一般。
十二年后的孟微之知道,这芯片不是普通的芯片,而是能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载体。
而他也知道,江文会的这个梦想没有实现。
至少在当时,对于“脑控”和人工智能的伦理争议非常大,任何要走这条路的探路者都是踩在底线的边缘踽踽独行,少有课题组愿意冒这个风险。即使人体临床试验在国外获得批准,这个豁口的开启也需要万分的谨慎——而万分谨慎的后果是,暂时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