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卿摇摇头,笑着说:“你有所不知,京中早有玻璃厂,专是生产这些东西的,近年来泰西的传教士和商人多了,也带了些西洋的方子,教那些玻璃匠用好大的铁筒吹大件的瓶、罐之类,还掺了些别的东西改进了老方子,只是这可以镶嵌在窗户上的玻璃,倒还是泰西商人进献的。”
太子不爱新奇,所以东宫常用的物件还都是些常见的瓷器玉器之类的,林慕月常到的皇后宫中,皇后的性子平和也不爱用这些东西,所以她还真不知道现下玻璃的制作工艺已经算是非常先进了。
“那倒是妾多虑了,不过殿下现下把寿礼放在何处了,不知道妾可有眼福,先看看这些新奇东西”,林慕月总觉得太子这份礼怪怪的,既然问不出什么,那么能亲眼看看也是好的,毕竟她芯子里是个用惯了玻璃的现代人,也许亲眼看看,就能看出些什么问题呢。
太子这时候脸上的神色倒是有点为难:“那些东西不好现在就运进东宫,暂时放在了御用监的库里。”
虽然是给丰泰帝的寿礼,但是毕竟是日常里要用的东西,容不得马虎,所以徐瑞卿早就和丰泰帝透了底,东西也运进了御用监里。
听到这里林慕月心里一惊,御用监是内廷机构不假,但是并不是后宫的六局一司,也就是说于皇后对于这些内监机构的掌控力远远不如对女官机构。
于皇后是丰泰帝的原配嫡后,但是出身不高又是做了多年亲王妃后封的后,所以当初摸索宫务也是花了一番功夫的。内侍监不同于后宫的六局一司,太监们算是皇帝的家奴,皇后这个女主人虽然也是主子,但是于皇后一直很有分寸,除非是需要很少过问内侍监的大小事务。
不过这样的情况下,林慕月倒是不好再要求去看寿礼,只能暗暗提示了一句:“这东西毕竟是泰西来的新鲜物,殿下若是有多余的,不若先装上试试看,再献给陛下。”
徐瑞卿听完若有所思,他之前觉着这东西好,父皇经常批折子就是一天,这东西能让殿内的光线好些,也比窗纸更能抵御寒风。但是今天听了林慕月的话,他也觉得有些道理,这东西好是好,但是太过于新鲜,也不知真的装上了会不会有坏处,找个合适的地方试一试,倒真的是个主意。
林慕月见自己说完太子若有所思,显然是考虑了自己的话,她又想起自己前世上学的时候学校里的玻璃出现过有细裂但是还保持着一整块的状态,她依稀记得这是因为过热之后过冷,气候有波动就容易出现这种状况。现代的玻璃还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她很怀疑太子这古代版的玻璃真的能否扛住京城的温度变化。
“妾身没见过玻璃窗户,但是妾身想着京城冬日里多雪,不知道这玻璃在冬日里能不能用住”,林慕月想了想,还是说的更具体了些。
徐瑞卿听到这点点头,觉得林慕月思虑周全,略有些感慨地说了句:“慕月之贤,由此可见也。”
突然被太子夸了一句,林慕月倒是有些不好意思,笑着把话岔开了:“妾身可不知什么是贤,不过是好奇罢了。”
这倒也是实话,林慕月的二叔外放多年,南方繁华之地也待了许多年,年节里给京城送节礼,经常就有些新鲜玩意,不乏泰西之物。林慕月因着上辈子的缘故,小时候非常想抓住一些能够和前世产生联系的东西做纪念,在亲人们眼里看来就是她从小就对这些东西颇感兴趣,于是家里也多把这些小东西分给她。
徐瑞卿对这些事也是了解的,他如今多在前朝听政,也得了一些事练手和外面的官员接触,其中也包括林家几个年轻一代入朝了的年轻人,也打听了些林慕月在闺阁中的喜好。
于是他也就只是觉得林慕月现在入了东宫反而接触不到这些新鲜东西无聊了,才和他对着玻璃讨论了这许久。
和太子讨论完寿礼的事情后,林慕月觉得自己能做的已然是做全了。她觉得自己还算是了解太子的,进献寿礼不是小事,徐瑞卿听了昨晚她的话,定然会去探查那些玻璃到底有没有问题。
摩挲着茶碗,林慕月觉着寿礼出问题的可能性还是大一些,但是如果今日太子去探查没得出结果,那就不得不防范着贵妃还是要在后宫阴私之事上去太子发难了。
第12章
承乾宫是东西六宫中最奢华的宫室之一,甄贵妃入宫十余年一直圣宠不断,最初入宫时不过是小小嫔位,当时承乾宫主位还是修媛吴氏,后来甄贵妃升贵嫔的时候,硬是说动了丰泰帝把当时的主位赶出了承乾宫,给了吴氏好大的没脸。
自那以后,其他低位妃嫔大多“自请”出去别宫而居,承乾宫便成了贵妃专属的宫室,再没有安排旁人进去。
承乾宫主殿面阔七间,内里都是一副富丽堂皇之气,虽然只是贵妃不能僭越,于皇后又一直牢牢握着宫权,但是帝王的宠爱也可以让六局一司给足贵妃优待了。
甄贵妃长得柔媚婉丽,但是却并非是腹内空空的草包美人,他家是因甄家奉圣夫人起家,家里男子还未必个个都读书,但是甄贵妃年少时却手不释卷,她家众人还调侃过莫非是要读出个女状元不成。
待到甄贵妃入了宫得了丰泰帝十来年的宠爱,甄家才觉出为何当初甄贵妃如此重视读书,甄贵妃之前王府后宫里也并非没有绝色佳人,只是也都是昙花一现。甄贵妃聪慧,从母亲只言片语中便得知丰泰帝爱美人更爱才女,如此才苦读诗书,养出一身文雅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