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之前虽然要求儿子按着规矩选秀,但是最后却也并没有对儿子选秀没选几个妃嫔的事儿生气发话。
倒是在太上皇后提起这次给公主选聘女官时,说到其中有已经故去的荣国公之孙女贾氏引起了太上皇的兴趣。太上皇当年也是能策马弯弓的,荣国公亦是他曾经倚重过的武官,这时候听到旧臣的孙女入宫参选后倒是来了兴致,还亲自看了元春的试卷。
“倒是一片忠爱之词,就是到底年纪还小,读的书不够多也不够深”,太上皇之前每年殿试之时都是亲自御览堪为三甲的进士文章的,如今按着这个规矩瞧了元春的文章,倒是先挑了挑毛病。
太上皇后笑了笑,当初文虹公主几个选师傅的时候,是恰好有年高的翰林可入宫教导公主,选女官的时候便没有这次这么精心,如今这些女子就算是有才大多也应在诗词上,做这些文章的功夫自然是浅了些,“才这个年纪已经是不错了,这些文章都是给翰林们批过的,陛下看上面的评语,也都是说不错呢。”
太上皇倒是也只说说,评完了文章就问太上皇后,“这贾氏今年多大年纪,我想着仿佛应是是及笄上下的小女孩儿,怎的就进宫参选了?”
自从儿子登基之后,太上皇后便不大关注宫外的事儿了,被太上皇这么一问也只迟疑地说道,“仿佛是说那孩子的哥哥刚金榜题名得了进士出身,那家里感念皇恩才送女入宫。”
见太上皇后说的都是体面的话儿,太上皇抚了抚胡须,这荣国公府是两代公府,纵使是这代承爵的子弟不成样子只承袭了一等将军的爵位,到底是世代勋贵武将世家,如今不只是子弟中出了个进士,家里的女孩儿也是如此出息,倒是有些意趣。
瞥一眼边上候着的赵太监,太上皇发话问他,“他家里也有适龄的孩子,亦可入宫为皇子伴读的?”
赵太监躬身一礼,也是思索片刻后才回道,“仿佛是有个小哥儿,可是年纪上应是比大皇子和二皇子都小,就连三皇子也应该比那个哥儿大些。”
“那倒是小了些,不过三皇子倒是也不急着进学,转过年去再说罢”,听到赵太监说贾家确实是有个哥儿只是年纪太小,太上皇也是有些遗憾,不过他有这个施恩的念头便已经是难得,不成便也放下不提了。
第71章
太上皇想择贾家子为皇子伴读的话只在宫闱内传过一次,御前的宫人们也不敢把宫禁之语透出去,贾家里自然不知晓这件事儿。只是元春被选为女秀才襄助女尚书们给公主读书授课的事儿已成定局,元春还家时亦有宫内的太监来贾府宣旨。
宫内这次给公主选了三位女尚书五位女秀才,女尚书为公主师傅教导公主,女秀才则从旁襄助亦有引导规劝公主之权责,可被称为半师。这些女子大多应了张典正的话,基本都是南人为主,因而李婉澄按着规矩给了这些人探亲假,待到所有人都销假之后,才正式给公主在兰芝殿开课。
太监宣旨的时候,贾家全家跪接了旨意,贾母看着跪在最前头的孙女,脸上是带着笑但是心里还是怜惜。
“公公且在前厅稍坐,喝口茶水再回吧”,贾母起身后微笑着对那宣旨的太监说道,又有管家上前去递过去了一个荷包。
宣旨的是宫内司礼监的内侍,不过他们对着贾家也还算恭敬,听到贾府的老太君如此说,那个姓蒋的太监也是客气地回道,“多谢老太君了,不过宫内事情忙就不多叨扰了。”
贾母的话原本也是客套,见这内侍如是说也是在她意料之中,于是让儿子客气地送了人出去就带着众人一起回了自己的院子。
待到传旨的太监回了众人一起回到了屋内坐定,贾母便拉过孙女儿的手说道,“这些日子还是来祖母这儿住,也让祖母再好好看看你。”
元春见祖母如此也是不忘安慰祖母,故意说一些俏皮话儿,“孙女儿这次进宫还有出宫的日子呢,祖母到时候也别嫌弃孙女儿老大一个还赖在家里就成了。”
王夫人这时候坐在下手的椅子上,突然也生出了一些悲戚之感,之前总想要女儿入宫挣前程,但是女儿真的要入宫了,她才意识到宫门一入深似海,纵使女儿并不是给帝王为妃为嫔,但是到底是要一直住在那红墙里不得与亲人相见了。
之前被婆母训斥她还未觉如何,现在看女儿被贾母拢在怀中,自己这个当娘的只能坐在一旁,王夫人低头捏紧了帕子一股酸涩之意涌上了心头。
见媳妇在边上呆坐不语,贾母到底是不忍心,把孙女儿往边上推了推,“你娘这段时间也担心你担心得不行,你哥哥和嫂子如今回乡祭祖没回来,这段日子也多往你娘那里去,看看弟弟和侄子吧。”
王夫人闻言抬头,见女儿经历了刚才这一遭目中似有泪水,也是快步上前去抱住了女儿,娘俩到底是呜呜咽咽地哭了一遭。
王夫人的小哥儿宝玉也在,见母亲和姐姐抱着哭成一团,他也懵懂地过去拽了拽姐姐的衣角,带着担忧的眼神看着二人。
看着小儿子如此,王夫人才止住了泪水,元春也疼爱这个弟弟,往日里她也没少带着宝玉读书习字,姐弟两个的关系也好,因此看着弟弟如此她也收住了面上的悲伤之色,弯下腰把宝玉抱了起来,“又沉了,再过些日子我就抱不动你了。”
宝玉听到姐姐这么说自己也不反驳,只挥舞着手想去给姐姐擦眼泪,“别哭了姐姐,宝玉把今天的酥酪留给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