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墙上的寒梅图看着便是有几分风骨,倒是边上题的诗句像是初学者做的,于是黛玉看了眼就知道应该是夫妻两个一起作的。
“猜对了,妹妹快坐吧”,王熙凤也是不惊诧于面前的人能猜到这件事儿,说完了就连忙把黛玉往榻上让。
黛玉坐在榻上,看见上面的小桌上放了一卷倒扣住的书,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今是大年下里的,林家哥哥居然亦是手不释卷。”
平儿正给二人送上些果子、榛子和点心等东西,听到这话倒是忍不住笑了出来。
王熙凤也有些不好意思,“咳,哪里是他的书,这是我无聊打发时间随意找出来的书。”
黛玉听了是姐姐自己读的书,倒是很感兴趣,“是什么书?姐姐可否让我看看。”
之前中秋的时候黛玉见王熙凤得了的奖励就是古籍的手抄本,她一直想着找个机会问问看能否借来读一读,只是没有机会张开口说,如今看着这本书她想着可能就是之前那些,于是就也问了出来。
王府里的事务自有女官们打理,王熙凤这个小辈的媳妇平日也就是操心下自己这个小家的事儿,所以她如今倒是算不上是忙碌甚至可以说是悠闲,便也常常借一些书来看打发时间。
王府里有藏书楼里面大多是林慕月从宫中薅到的羊毛,林峻和林景仪也有好些藏书,林景仪知道妻子想要看书以后便精心地挑了些诗集、游记和志怪小说等书给她消磨时间看。
今日王熙凤看的是一本游记,她见黛玉问就把书递给她,“不是什么圣贤书,妹妹想看拿回去慢慢看也是使得的。”
这是王熙凤自己的书,不过也是手抄的一本林慕月的藏书,书本是林慕月身边儿擅书的宫女抄写的,于是王熙凤也没什么不舍得的,见黛玉好奇直言送给她也无不可。
黛玉接过去看了一眼封面又随意读了几页就整理好书籍的边角放在桌子上,“这书我家里倒是有一本,姐姐也喜欢看游记吗?”
王熙凤自己虽然年轻,但是也是见过从北到南风光的人,她听闻此话便说,“若是一直待在一处是也不觉得有什么,但是我自出京以来就觉得各地风光很是不同,所以现在倒是喜欢看些游记。”
黛玉平时博览群书,说起游记来也是津津有味,平儿看着两个人倒是聊起了书本也是觉得这画面大为有趣。王熙凤之前未和林家结亲时什么游记诗词一概不爱,如今却是能和探花郎家里的女公子论起这么好些。
年节好过,日子难熬。元宵的时候林慕月又开宴请了亲近之人到王府聚了一次观赏了皇家匠人们制灯的手艺,如此热闹过一次之后,众人就又开始了忙碌的日子。
对于澄俞来说,年后最要紧的事儿不是别的,正是他操心惦念了很久的春耕,他去年就巡查过庄田,先是把一些因为之前本地官员们胡乱拼凑田地而失土流离的农户们安顿好,把田地陆续还给这些人家。
剩下的田庄还有大部分要继续种植当下农户们种植惯了的水稻和麦子,在一稻一麦两熟耕种制度下保证吴王府最基本的收入和庄田上的人自己的嚼用。
年后林慕月也跟着儿子巡视了几处明州城附近的庄田,皇庄里管事的都是京中跟着来的内侍,主要干活的佃户一部分是这些田庄上原有的佃户,另一部分是因着各种情况失地的人家。
“我还以为是都种植水稻,没想到还是水田和旱田交替耕种,怪道南边比北方的粮食产量要多一些”,林慕月今日换了身普通的布衣,她看着田间人们为耕种做准备工作,自己也越发感觉到了这些农人的辛苦。
澄俞这段时日看了不少地方志,他见母亲这么说就回道,“儿子看了些文书,如今这一亩地若是都种水稻,最高差不多是五石左右的收获,若是轮流种稻和麦,则差不多能提升至少一石的产量。”
跟在边上的管事见王爷说完了话,便又开口补充道,“王爷和娘娘容禀,这里的庄田是王爷吩咐过要按着以前的规矩种植,不仅是稻、麦这两种,还会间歇着种一些高粱、黍豆等作物,感念王爷和娘娘恩德,这些人种田做事亦是勤勉,收获应是能更多些。”
林慕月对这些阿谀奉承的话一笑置之,不过她听完之后倒是问澄俞,“那你选出的那些海外粮种都是什么,是种在什么地方的?”
布政使司内以西为贵,是如今粮食的主产区,东边则是中平,差不多能代表整个江南地区粮食的平均产量。林慕月见此处田地平整连片,又刚才得知儿子说这里一亩地能有五石的收获,知道这里估计也是吴王府庄田中的上佳之处,所以儿子和属官们应该是没舍得拿出来种植那些产量不知具体能有多少的海外粮种。
“儿子是打算在有些地力不大好的庄子上先试试”,澄俞心中也是自有打算,这些海外的东西虽说进上的人都拍过胸脯保证是能高产的作物,但是毕竟各地风物气候都不同,就连一国内南北种植的作物也是不尽相同,他于是就打算用最差的田地试试这些作物的产量。
林慕月和自己说话没注意脚下,突然被绊了一跤,澄俞赶紧扶住母亲,“您小心些,这里路不大平,我们要不去那边院子里说话吧?”
知道王爷和贵太妃驾临,虽然澄俞吩咐过不要大张旗鼓,但是庄子上管事的内侍还是准备出了个院子和菜蔬,等着招待二人,澄俞刚才就一直护持在母亲左右,刚才林慕月这不小心跌了一下,他就赶紧想让母亲去院中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