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诗文不仅是掀起了京城中又一场舆论风暴,还叫许多人真的开始注意到除了珍奇玩器和小物件儿之外西洋人现在到底是有了什么新的东西。
林慕月也是想到了更为长远的地方,她不大知道自己儿子和那些西洋来的使臣到底是谈了些什么,但是她知道那两位使臣入宫之后没多久就也各自受到了召见。
最后定下来要出使西洋的船队,不仅是有传统使团的文官配置,最后还带上了太医院的太医和许多学徒,内廷各局的匠人、内侍以及由皇家养着的匠人,甚至于一些卫所里面的军士和老师傅也被悄悄地加入了名单里面。
从这些人员配置上看林慕月也是琢磨出了一些东西,不过她也害怕自己的思路影响到儿子,没有再补充什么,唯有就是提了一嘴要太医准备好远航所需要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十五世纪开始人们对汪洋大海的探索开始越来越深,但是航海时代还有一件困惑了船长和海员百余年的事情,那就是船员中总会有人出现乏力、牙龈出血和皮肤出血甚至脱落等状况。
林慕月知道坏血病是能够威胁到船上人员生命的,她自然也要提醒儿子一下,不过徐澄俞惊讶于母亲这个建议的同时,也是认真地听取了。
徐澄俞作为皇帝也听到了最近这位可称得上是让晏城“洛阳纸贵”的才子的大作,这事儿不是旁人,正是他亲外祖父带来的消息。
在皇帝起驾去园子之前,朝中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科考,徐澄俞今日请外祖父入宫就是为了商量这件事儿。
林峰听了那首诗之后第一感受也是这孩子还挺能抓住重点的,“我听说这孩子考了许多还未考上进士,只他这份见识就胜过许多人了。”
外商让晏城里面热热闹闹的,勋贵富人们一掷千金看着喜欢的香料、宝石还有各类的工艺品,没有钱买这些东西的百姓也是瞧了个新鲜。
士人们有过去凑热闹买东西的,写文章的也不独沈碧成一个,但是林峰从沈碧成的身上看到了不同于别人的一点,那就是他难得的远见和对家国的忧虑。
徐澄俞亲自给外祖父奉了茶,他也是认同地说,“您说的是,不光是他还有几个士子孙儿看着都不错,之前为了些旁的事儿我也听陶指挥使说了几个人。实话和您说,想要改科举也是为了这些人。”
第219章
学而优则仕,虽说有些功利,但是许多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的,但是这书也有讲究,名门望族家里自有藏书和名师,能让家里弟子不用行万里路也有广博的见识,这些家族的士子和普通士子的差距也就是这么拉出来的。
按着地方论,南北方的文人们也不都是一个路数的,江南多狂生名士,许多才名在外的士子其实都出身豪富,就算是自己囊中羞涩但是只要有文名传扬出去之后一般来说也不会缺银子使了。
这样的情况也让江南的读书人群体产生出了独有的不同气质,江南人喜欢追捧才子也觉得诗酒风流、千金散尽还复来才算是真正的文人气度。
但是在京中或者说是北方许多地方,还是有一些清高的读书人对于沈碧成这样商人之家出身的士子颇有些看不起的。
就拿沈碧成现在去上课的国子监来说其中也不乏有人如是想,不过沈碧成却并不庸人自扰,他全当这些人是空气不和他们交际就是了,就这样反而是发展出了一个自己的交际圈子。
和沈碧成投缘的几个人里,也有些之前被陶指挥使报上来的读书人,但是徐澄俞收拾了背后下黑手的顽固分子之后也没对这些读书人如何,这次他读了沈碧成的诗文之后也关注了几个之前给他留了印象的人,里面也有几篇不错的诗文。
“我看着那些人诗都写得极好,但是这些人做文章倒是都差了一截”,徐澄俞对着外祖父说。
林峰年纪上去了但是过目不忘的本事却没有丢失了,他回忆了一下京中传颂的那些文字也是说道:“这也是两回事儿,不过你之前和我说要改一下科举的内容我现在也有了些思路。”
其实要是论什么海商、关税、赋税之类的事儿,朝中的大臣包括林峰自己也并不怎么太在意,林峰支持皇帝变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皇帝是他外孙罢了。
只要是人就有局限性,林峰实际上来说也比很多在朝的官员要看得长远了,但是他还是会下意识地觉得国家之本在于农事和士人,觉得千百年来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应行的国策,无论是什么改革都不应该跨出这个框架。
但是最近徐澄俞又是用一些事实把这些阁老以及相关衙门的重臣给说服了,他掏出了自己留在明州的班底搞出来的不那么科学的记录册。
这些记录册还是要多亏了林慕月这个幕后军师,她当初自己是学文的没有过去实验室里面干活儿的经历。
但是林慕月的母校的农学专业非常有名,她还恰巧有一位室友和好友是别的专业也就是农学相关专业转来的,所以她也算是见过室友“下地”以及去实验室带着的记录本本。
看着儿子在明州搞出来了实验泊来粮种的试验田,林慕月看过了那些农事官们记录的册子以及方式,她到底还是硬着头皮回忆出了一点儿当初自己朋友骂骂咧咧写记录本时里面的内容。
虽然以现在大郑的发展规律来说,林慕月觉得那个本子里面许多内容完全是短时间内复现不了的,但是到底还是比这些通过科举读出来的读书人们折腾出来的记录方式要靠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