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跟康熙对视了一眼。
太皇太后又说:“可是……你到底是个格格,不方便啊,那些小孩子太皮实了,伴读们都不知道你的真是身份,你与他们来往过密,将来有闲话怎么办?要是因为这个额驸和你生气了怎么办?”
“棠棠是君他们是臣,还生气?该生气的是棠棠,他们没资格生气。”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蒙古那边可不是这样想的。
太皇太后还要再说,海棠接着说:“……老祖宗,您误会了,棠棠不是去玩儿的,棠棠是去读书的,读书的!上午读书下午骑射,是去学本事的,不是去交朋友玩耍的。
谁和他们来往过密?一天十一个时辰,睡觉吃饭来跟老祖宗和祖母请安,陪着额娘说话,已经用了一半了,剩下的一半还要读一百一十遍,还要写大字,还要扎马步,哪有时间和那些人瞎胡扯!凡是有时间和人交往的,都不是冲着读书去的!”
康熙和太皇太后竟无言以对。
这孩子也太上进了吧!
康熙甚至在想,就这读书的劲头,老五受得了吗?
海棠的话没说:“……还有就是,我五哥本来就是汉语不好,他和其他哥哥不在一起读书,他有单独的书房,练习骑射的时候也自成一方天地,和他摔跤的人是棠棠!和他一起蹲马步的人是棠棠!和他一起跑步的人是棠棠!和他一起被师傅罚的人是棠棠!谁家的伴读撂下主子跑去和人相谈甚欢?”
理论上是这样的。
太皇太后想了想就说:“你五哥有你五哥自己的路子,你想带着他读书这是好的,你想读书也是好的。不如退一步,老祖宗给你和你姐姐妹妹们在慈宁宫这里开个书房,你们一起读书,不用你剃发了,也不用你大早上跟着读一百一十遍了,想练习骑射也不用去摔跤了,轻松一些,怎么样?”
这能一样吗?
海棠就不用想,这书房就是教大家如何贤良淑德的。
呸!
海棠接着说:“棠棠不愿意,因为姐姐妹妹都不愿意学,最后只能成过家家酒的地方,人家孟子的额娘还知道为了孩子读书三迁其家,棠棠怎么就不能去正经的学堂?”
哎呀,这孩子真是铁了心了啊!
太皇太后知道这下为什么官司打到自己跟前了。
人家想入学,还给了解决方案,甚至把日后和其他人的相处也设想好了。
她久久没说话,看了看康熙,康熙看了看她。
这时候外面通报:“皇太后驾到。”
太后拉着五阿哥的手进来,刚进门就说:“老祖宗,您可要答应小花骨朵啊!”
五阿哥对这妹妹不听的眨眼睛,表示事儿已经办成了,祖母是肯定和他们兄妹站一边的。
太皇太后看到皇太后进来就更头疼了,跟海棠和五阿哥说:“这事儿让我们商量一下,你们先出去玩儿吧。”
海棠坐着没动,康熙说:“棠儿你先出去。”
海棠没法子,只能先出去。
她和五阿哥坐在慈宁宫的院子里的台阶上,吹着寒冷的秋风,五阿哥发愁的说:“也不知道老祖宗答应不答应,好着急啊!”
海棠倒是没那么焦虑,出来的时候她很轻松觉得秋风吹身上很爽,毕竟自己尽力了,尽力就行了。
一次不成还有下次,自己才三岁,未来可期啊!
第48章 班布拉
屋子里面名义上是三个人在讨论,实际上太后迷糊着呢,她的核心观点就是:小花骨朵想去读书就去呗,何况还能带带她五哥。
太皇太后和康熙讨论的就现实的多了。
太皇太后的意思:“咱们从关外来,虽然用汉人的东西笼络汉人,但是咱们不能遵循汉人那一套,咱们在关外的时候女人能做主的多了。孩子既然愿意去读书,不妨让她去。日后她嫁到了蒙古,既能用汉人的学问也能用咱们满蒙的办法,对于稳定蒙古有用,让她去读书吧。”
康熙却说:“如今咱们入了关,朕每日都在把握其中的尺度,该如何治理汉人,又该如何让满汉相处,这里面汉人最在乎的是什么,做什么能激起民愤……这些不得不考虑,不得不反复衡量得失。究其原因是咱们满人太少汉人太多。以少数治理多数,不得不妥协些什么。
汉人的先贤说有教无类,但是这里面是不算女子的。宫里有什么行为天下都看着呢,如今天下才算是安定了一些,不能因为一个公主入学让江南再起波澜。毕竟江南各处,甚至是江北的晋冀鲁豫各处,都有大把的乡贤和那些迂腐的夫子反对女子读书和抛头露面。那些愚夫愚妇只会听从那些乡贤老爷们的,都是些乌合之众,脑子里一团浆糊,有几个会动脑子想事儿的。”
太皇太后明白皇帝的意思,如今天下求稳为上,用汉人的玩法来治理汉人。一旦天下动荡,弹压起来十分费力,眼下八旗没以前那样有锐气了,能征善战的几位王爷都去世了。如今算来,这是满人的第二位皇帝入住中原,汉人说胡人无百年国运,有前元的例子在前面,而且太皇太后自己就姓博尔济吉特,她很懂康熙的担忧,作为一个一辈子浸泡在权术中的女人,哪里能不了解皇帝的恐惧。
她想了想就说:“这事儿好办,让知道的人闭嘴,就按她说的,是科尔沁送来的孩子,是太后养育宫中的小亲戚。也不必跟着那些蒙古孩子住在一起,令她白日上学,晚上还回寿康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