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历不停地劝说乌雅氏,乌雅氏情绪失控,想起那活了不到两个月的女儿难受地心如刀割。
她拉着弘历说:“你那可怜的姑妈要是活着,现在比你九姑妈年纪还要大,要是她活着,你们这时候还有一群表兄弟来往,可怜我的女儿啊,才活了不到两个月,连个名字都没有。”
这么多年来乌雅氏终于在这件事上公开痛哭出声。
乌雅氏哭得越多,弘阳兄弟几个就越是显得如坐针毡。弘阳和弘杲对视一眼,两人都觉得这场面难收场。
弘阳从宫女手里接了手帕说:“祖母,您别哭了,事儿都过去这么久了。”
乌雅氏头一回对弘阳不假辞色:“是过去这么久了,也就你弘历兄弟还记得你七姨妈,你们这些小东西都不记得!”
弘阳嘴角动了动,说不出辩解的话来。
弘杲一看这模样,也不敢再劝了。他都不敢劝说,弘昌和弘晓自然也装木头。
经过弘阳这么一打岔,乌雅氏也确实不哭了。她从十几岁入宫,十五岁就侍奉康熙成了贵人,到如今算算过了将近六十年,早已经人老成精。
七格格去世五十多年,她的兄弟姐妹都对她没太多感情,更别说侄儿外甥了,弘阳弘杲这种才算是正常,想起来了去山下的大殿上烧一次纸钱,想不起来就一起祭祀。弘历这种还特意上山把所有姑姑的坟墓重新培土的才罕见。
在一般人家,这么做是孝顺。在皇家,这么做就是有目的了。
然而乌雅氏也认可了弘历的投机取巧,就如弘晖想的那样,上位者不缺什么,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为他们出生入死,普通人只要对他们恭敬就够了。
乌雅氏活到现在,什么都不缺,很少有人能拍马屁拍到马屁股上,弘历这次就拍马屁成功了。
乌雅氏对弘阳说:“你们也累了,回去歇着吧。留你弘历兄弟在我这儿,我想问问她你姨妈们的坟墓风水如何,让我们自在地说会话。”
弘阳应下,带着几个弟弟出门了。
兄弟几个出门后走远了,弘晓忍不住说:“嘿,今儿居然能碰到这种事!”
弘杲跟弘阳商量:“哥,你说这事儿要和皇阿玛说一声吗?”
弘阳想了想:“先不说,跟大哥说一声就够了。”
体面人不能直接说交易,那太不体面了。乌雅氏拉着弘历说:“好孩子,多亏你想着你七姑妈。祖母也没什么能赏你的,你皇阿玛这几日要封爵,你有什么想法吗?”
弘历心想祖母真是人老成精,他以为还要再费一阵子口舌呢。
他说:“孙儿没什么想法,就是喜欢现在的园子,不舍得搬走。”
乌雅氏说:“就是以前你三伯的园子?你三伯那人原先老犯糊涂,原本是亲王,降至郡王,圣祖爷让他把府邸换了,但是园子还让他住着。你想住这样的园子最少也该是郡王,这样吧,我跟你皇阿玛说给你个郡王如何?”
弘历心里欢喜,就说:“孙儿谢您,只是皇阿玛心志坚定……”
“你放心,我这一辈子对他没提过什么要求,这点事儿他会答应我的。只是你也要给他个像样的理由才是啊!”
弘历瞬间明白乌雅氏的意思,这是让他先有个看得过去的功勋才行,他正好手里有张牌,这时候该打出来了。立即俯身应是,谢了祖母指点迷津。
第714章 鸿词科
弘历从畅春园出来直接回家,回到家也没回后院,直接召见了自己的门人。
此时可谓是争分夺秒,务必要在封赏爵位之前做出些成绩出来。
康熙年间,康熙为了笼络读书人,大开博学鸿词科,给那些读书人提供了另外一条晋升之路。然而当时很多有骨气的人都不愿意应召,去的大部分都是些歪瓜裂枣。但是在这些歪瓜裂枣里面也是有经学大师的。
比如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龄等人都是通过博学鸿词科出人头地。所以博学鸿词科取士也就保留了下来,雍正初年,雍正也很重视博学鸿词科,让弘时去笼络人,但是弘时表现不佳,在雍正看来这个儿子又笨又懒。还没来得及处理这件事,八旗新学和各种各样渠道输送的人才如井喷一样地爆发出来,雍正对博学鸿词科也就没那么重视,这几年也不提重开博学鸿词科的事了。
但是弘历觉得这是个机会,他认识那么多读书人,正愁没机会把他们塞到朝廷里面,乌雅氏说到功劳的时候,他就想起了博学鸿词科。
想通过博学鸿词科晋身也是要考试的,录取率达到一半,录取成功后一般是安排在皇帝身边做侍读、侍讲,再或者去编书,总之是清贵的差事。报名方法一般是各省的巡抚和各处总督等这些封疆大吏有资格推举读书人参与考试,每次考试的人也不多,也就是一百出头。
他这边让人运作,先和各地有资格推荐的官员打招呼,接着安排自己人积极备考。安排妥当了之后,他去找雍正商量重启博学鸿词科考试。
雍正有些犹豫,担心这样会造成冗官,但是转念一想,京城确实需要起草诏书的官员,也需要考证学问和编书的官员。雍正稍微想了想就说:“行啊,既然你先提了这事儿,就安排你去办吧。”
弘时那个懒蛋给他机会了,他不中用啊!
弘历心里大喜,觉得现在的发展太顺利了,就退出去积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