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他好似就这样和她走完了一生。
只是清醒之后,仍是面对浩大的高墙,华丽的宫阙,无边的寂寥。
他依旧是皇帝麾下的圣僧,她依旧是皇帝宠爱的妃子。
***
不出几日,皇帝私下里召见他,面上的神色既是愁苦又是说不出的悦然。
皇帝性子阴郁,喜怒不形于色,惯于冷血杀伐,儿女情长从不入他的眼。而此时,他却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最心爱的姝妃想要学汉文,说是想要为夫君吟诗作赋。
皇帝欣然应允之后,满朝大儒却支支吾吾,无人应声。无人愿意教一个异族妖妃,败坏师门风骨。
空旷的勤政殿,皇帝特地将他召来,询问:
“国师精通西域各国语言,又识汉文,不如你来为朕分忧?”
鬼使神差一般,他应了下来,没有拒绝。
这是他和她,时隔多年正式的相见。是重逢,亦是初见。
转身的一刹那,他看到她小步提裙入内。
她的眉眼比从前更为浓艳,披散的青丝高高梳成发髻,金翠珠钗来回摇晃,纤薄衣衫随风扬起。
四目相对,他从她的眼中看到了惧意。
他早已不是从前那个清俊无瑕的佛子。从高昌开始,他的面上就覆了一大块黑疤。况且,他和皇帝过于相似的容貌,天长日久必会惹人非议。
他命人架起一扇绢丝屏风,与她相对而坐,开始授课。
从前他被困在乌兹王庭之时,洛须靡以议佛为名,将她强塞入佛殿,与他共处。那时,他曾对她讲授了了不少经文。她为了接近她,讨他欢心,也有模有样地背诵过几篇。
今次,一开始以佛经为例,教她习字之时,他有意无意也用到那些经文。
他忍不住试探她,哪怕她想起一字一句。
可她只是趴在案上,咬着狼毫笔头发愣,秀气的眉皱着,浑然不知,一脸为难。
她不记得他。她只是把他当作其中一个裙下之臣。
隔着屏风,他独立良久,手里的经卷一寸一寸攥紧,压出一道道狰狞的皱纹。
他闭了闭眼,告诉自己,他不该有怨怼。
她从来没有强迫于他。是他甘愿入她的彀。哪怕不会有回应。
他不该再为之耽溺,任由无望的欲念滋长。
第一堂课后,她以为他是故意为难她,也想捉弄他。她送他拜师的束脩,是他从不饮的酒。出家人当守五戒,不得饮酒。她想让他难堪,给他一个下马威。
彼时,她不过是一得宠的妃嫔,他却是皇帝所倚仗重用的权臣。
看惯人情的宫人吓得大气不敢出,他却只笑了笑。
她还是她,和从前一般的顽劣。
他只是想起在乌兹王庭的时候,她偏要他在她光裸的背上写经书。颐指气使的模样,一点不曾改变。
可惜,这样烈火一般绚烂燃着的人儿,注定在这百世冷寂的宫里,烧不长久。
命运的注脚,早已在此刻埋下了伏笔。
***
皇帝即位之初,皇权不稳,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后来的一日,他方领兵屠了一族叛臣,满身是血地出现在勤政殿,正好看到她正陪着皇帝沏茶。
没有见过这般血腥的少女一见到他时惊慌失措,吓得面色发白,连连避退。连第二日上他的课,都迟了一刻有余。
那一瞬,他突然觉得,她认不得他也挺好。
面部全非之人,凭何要让人记得。
此后,他收了全部的绮思,埋首于军政要务,一颗心如铜墙铁壁,再难攻破。
直到京城开始内乱,藩王争相入京,想要探一探新帝的虚实。
皇帝面色一日比一日阴沉,问他,该怎么办。
他眼眸低垂,只淡淡道了一句:
“陛下,不该冷落皇后。”
昔年为了夺位,尚是四皇子的皇帝娶了陇西贵女,获得了这一支最为强劲的兵权。可他独宠姝妃,陇西世家已有不满,不再鼎力支持。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自认为是毫无偏私。
年轻的帝王在勤政殿枯坐一夜。
翌日,皇帝终是踏入了皇后的宫门。自那一日起,往日疏离的帝后常携手同游,恩爱异常。
从前灯火辉煌的明霞宫,夜里宫烛都不见一盏。人们好像把那个趾高气扬的姝妃娘娘忘了,无人再提起她的妆容舞姿,脾性乐趣。往日逢迎她的人,都要暗自骂一句妖女、祸水。
谁又不知道呢,帝王的宠爱,本就不过云烟一场,一阵风就吹散了。
为了固权,皇帝听从他的建议,拉拢皇后背后数代掌管大梁兵权的外戚,开始冷落那个从前万千宠爱的她。
可他又忽然后悔了。
那一日,毫无预兆地,她在屏风后面突然吐出一口血,昏了过去,下腹血迹斑斑。
他抱起她,穿越重重宫墙,去往太医所的时候,太医已是受人之命,唯唯不对,不肯救治。
她纤瘦的手抓紧了他的襟口,平日里的飞扬跋扈全然不见,芙蓉娇靥,此刻泪如雨下。
她在求他,说她不想死。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他荒谬的私心。
她在宫中背后没有母族,更无权势,只不过依附皇权的花,没了雨露,就会枯萎,化为一抔无人问津的尘土。
如果他不保全这个岌岌可危的皇帝,如果皇帝没有予她宠爱,她的下场只会更加凄惨。
<a href="https:///tags_nan/qingyouduzhong.html" title=""target="_bl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