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熹没料这么多年国公竟还想着这些,不由扁了扁嘴,承平忙道:“十年之约承平从未忘记!当初事出有因先帝有命承平不敢违抗,其中曲折也请大哥告知父亲;如今十年已过,承平待夫君恩情比当年还甚,若此时父亲再问,承平亦非赵熹不娶!父亲,就请您成全孩儿吧!”
国公捏着李淳圆肉稚嫩的手,叹道:“温儿温文尔雅,年纪小小已极懂道理,颇有君子之风,你二人教得很好;淳儿一见了我就笑,实在可爱,以后也是个会娇的!唉,我来京时备了些礼物,有给淳儿的,也有给你们的,只是赵熹向来离经叛道,不知喜不喜欢。以后,咱们一家人也该和睦齐心才是。”
这便是接受了。承平欣喜万分,赵熹则笑道:“先时您赠我软甲,我就知您已接受我了!不过是怕我太过骄蛮、想教我收敛才不说出来!这些年多亏您的软甲赵熹才能安然无恙至今,赵熹多谢父亲!赵熹行事一向无所顾忌,日后也请父亲多多包容指教!”
国公轻哼一声,将李淳交给奶娘,让仆人们退下,这才叫夫君二人起身,细细问起京都事宜。赵熹先述京都变乱,如何救后妃如何出皇宫如何联络各方城内接应;承平再言他与李睿怎么逃出京都怎么借兵燕州怎么反攻京都,后又道:“京都世家清流以万、陶二人为首,武将大都在此次平乱中由孩儿和熹儿提拔,局势已稳。吴丹阳虽潜逃,但胶州并未有动作,咱们尚可安心。之后就请父亲辅国代政,重整朝堂、休养生息。”
国公看着二人,神情复杂:“你二人当真是英雄人物,为父见你二人都惭啊!”
承平忙道:“孩儿不敢,若非有平州为后盾燕州怎会借兵,京都诸臣也不会听我二人号令。我二人不过担了虚名,能有此胜是乃平州之功!”
国公点点头:“你能如此想说明你确实看得清楚。不过如今平青交战形势严峻,平州离不开为父啊!”
赵熹忙问:“战事不顺么?”
国公叹:“平青也算宿怨,二州又相差无几,哪能这么快分胜负,且有得耗呢!”
承平道:“平州乃我家根基,定然不能舍弃,可父亲若想安定天下,总要走出平州才好,京都为天下之中,四通八达、水陆畅通,又田多土沃、人丁兴旺。如今仍是李唐,京都乃本朝都城,咱们在此掌天下权柄,名正言顺。至于平州,平州各官员均高才,亦忠心,父亲叫可信赖之人留守,应不会有事。另咱们可授平、卫诸臣朝官,虽在地方统由朝廷管辖,这样朝政不乱、地方亦不用大变,待青州平定,再行考虑迁官事宜。”
国公并未答应,只道:“事关重大,我还得细细考虑。”
第163章 偏心
此次前来京都所涉事项繁杂重大,国公除得力下人外还带了几位幕僚清客,其中有一位宋容声先生不过三十年纪却学识渊博见识独到,又克己慎行,甚得国公信任。不过这位先生身体孱弱时常抱恙,不好在州府任职,便一直留在国公身边,这次自然也随国公入京。
承平赵熹离开后国公休息片刻便去寻宋容声说话,宋荣声就被安排在李府,见了国公笑道:“本还忧心来了京都后国公住在宫中、学生再见国公不易,没想到三公子安排妥帖,咱们住这里既守礼又便宜,家中布置还同府中相似、住着也舒坦,可见三公子能力和孝心,郡公有福啊!”
国公非但没有开心反而面露愁容,将承平所荐留在京都之事告诉宋荣声。宋荣声道:“这事在平阳时郡公和几位大人也商讨过,大体也与三公子所言相同。平阳自然是好,可既要成霸业,天下为家才是。”
国公道:“这些我岂有不知,咱们家底全在平州,我李家可以举家迁移,可平州大姓怎肯离开故土?京都世家林立豪门无数,平州诸官又如何安排?”
宋荣声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昔日王谢今日无名,全看上位者一句话而已。现今正是乱世,该叫世家知道唯奉上可久安。”
“唉,哪有那么容易,如今单对抗青州便已捉襟见肘,要天下平定怎能没有世家支持!”
宋荣声点点头,心里却觉国公魄力不足。他道:“那也不是没有办法,舍小取大、舍轻取重,不过这也需国公您把握。其实学生觉得,三公子是有为之人,又在京都多年,今日瞧朝中诸臣对公子服气得很、无一点轻慢象,怕是此番动乱之后他们已然投了咱们,国公不如先问问三公子意见,或有意外之喜呢?”
国公忧思更重:“这正是我之所忧!世家之类不过小事,咱们主臣细细商议总有解决的办法,叫我放心不下的正是老三啊!”国公遂将平乱诸事讲与宋荣声,“皇帝心腹被公孙氏收拾一批、公孙同党又被老三收拾一批,加上赵熹那个杀神,剩余诸人哪里还敢对老三不服!京都已在老三掌握之中!”
宋荣声不住点头,由衷赞道:“三少夫人闺名学生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惊为天人,却没想她当真如此英武,实乃巾帼英雄!果真虎父无犬子!先前州内还有议论不知是否要扶持大殿下,三公子如此安排咱们倒也不必忧心了!既然如此,国公还有何忧虑呢?”
国公道:“便是老三强力太过!我本想着来京都帮他稳定局势,谁料他早已掌控全局,可偏偏他还叫了我来,可见他并不满足京都一地!他如此强硬,又有赵家鼎力相助,另还有京都、燕州强援,虎遇风龙乘云,以后如何肯向承盛称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