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什么好欢呼的?
根本就不够看好不好!
资深攀岩爱好者们兴致缺缺。
完全忽略了,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在看见自己喜欢的小运动员,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只靠手脚配合,就爬上了光滑垂直的十几米高岩壁,是一种多么震撼的视觉冲击效果。
眼见余曜整个人悬空在保护站,正在用绳子把跟攀的艾莫斯拉上来。
攀岩爱好者们就在论坛里讨论起诺斯线上的真正的难点。
第一个被举出的是变化拐角。
【变化拐角的评级达到了5.14a!是诺斯线上最难的路段,偏偏还位于第27段线路上。攀岩者的体能在抵达时就已经到了极限,还要拼命应对,变化拐角绝对是这条线最后的守关大boss!】
也有人觉得大屋檐才是难点。
【变化拐角是很难,但别忘了,第22段上的大屋檐也是狠角色,评级是5.13d,跟5.14a也就差了一个档而已,又难又长,没有两个小时的挣扎,基本上不可能攻克下来】
还有人投了摆荡之王一票。
【等等,难道你们忘记了第十七段上的king swing,那可是摆荡之王!全程技术操作最难,方案最多的路段!第一次攀登掉落可能性接近百分之百,还是在第十五段一连串无保护光滑挂片消耗体能之后!】
攀岩爱好者们一连提名了三个公认的线路难点,每一个都有理有据,让人无法反驳。
就算是余曜自己看见了,也不得不承认,这三个路段,即使是他自己,在挑战难关之前,也没有把握能够全力拿下。
甚至可以这么说,诺斯之所以能作为经典线路久盛不衰,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难关功不可没。
少年还没有来酋长岩之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三个在路书用红色粗体特别加重凸显的重要位置。
更是在视频里见证过尝试者们一次又一次的狼狈掉落。
但越是难,挑战起来的刺激感就越足,越会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去征服难度。
这是人类刻在骨子里的好胜天性。
余曜也不例外。
如果可以,在上崖的第一瞬间,他就想先去尝试这三个难点。
可惜它们都位于后半程。
只有完成了漫长的前半段线路,才能有资格与它们亲切会晤。
余曜在心里叹了一口气,但也并没有特别的失落。
毕竟三个位置的难度地位,少不了前半程体力消耗的加持。
刚刚开爬体力好算什么,能以体力殆尽的疲惫之躯打败它们,才算得上真真正正的战胜与征服。
余曜很快摆正了心态。
他等艾莫斯确定好自己悬停在了保护站,就抽出自己的绳索,继续向上爬去。
三个高难度位置都在后半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诺斯线上位于前半程上的其他路段就轻而易举。
事实上,从第二个路段开始,诺斯线就露出了渐渐狰狞的真实面孔。
第二个路段有一个摆荡。
不算难,但夹角缝隙异常隐蔽,光靠双手很难支撑起全身的重力。
自己必须在摆荡的同时,不断寻找新的支撑脚点。
余曜很快就确定好了攀爬要点。
他重新补了镁粉,把沾满白霜的十指直直伸进夹缝里,就再度屈起关节,以手为塞地固定住了自己。
攀岩鞋底由硬橡胶制成,在灰色的粗粝花岗岩表面如鱼得水。
余曜精准无比地将鞋底顶在崖壁的预定点上,随着指关节在夹角里的支持位置持续上升,不断更换着位置。
最终成功借助摩擦力的作用,稳稳当当地通过了第一个考验。
但这只是诺斯线上全程无数个摆荡,直至抵达摆荡之王的开始。
第三个勉强可以喘息的轻松路段才一结束,第四段线路就要再度迎来一连两次的双重摆荡。
余曜暂停在三四段间的保护站。
抬起头,琥珀色的眸子一眨不眨地望向右上方,边思索着尽可能节省体力的方法,边等待着艾莫斯的紧随跟上。
与此同时,酋长岩下。
戴维联系到的临时解说员也终于到场。
微微发福的中年男人在直播间镜头的甫一露面,就引得户外攀岩爱好者们尖叫连连。
【是老迈尔斯!】
【天呐,有生之年还能再见你直播!我还以为你这个老小子已经退出攀岩界,专心开客栈养松鼠去了!】
【老迈尔斯,你是看见艾莫斯攀登酋长岩就坐不住了吧哈哈哈哈】
老迈尔斯,也即是余曜居住的客栈老板,艾莫斯的亲爹,在看见这条弹幕时不气反笑,胖乎乎的面孔上笑眯眯的,很是和善。
“是啊,用余曜家乡的老话,儿行千里,爸爸担忧,他要上酋长岩,我当然要来看看,这不就刚好被直播组抓住来解说!”
迈尔斯对着镜头耸了耸肩,做出了一个滑稽夸张的无奈动作。
熟知他的故事的户外攀岩爱好者都要笑疯了。
鱼粉们则是一头雾水。
这人谁啊,怎么好像很受欢迎的样子。
有人在弹幕里问出声,就有爱好者语气激动地开始科普。
【迈尔斯·阿普尔顿,你们都没听说过?】
【他比唐和宋齐名的时代还要久远!在那个攀岩技术和设备还不发达的年代,他是酋长岩上十数条线路的最短时间纪录保持者,还成功首攀过五条线路并命名!也是他第一个提出,或许可以从搭便车路线徒手攀登酋长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