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满唐华彩 第1047节

满唐华彩 第1047节

    他还在组织着语言,并未意识到这幅仪态已传递出了他气场不强的事实,落在周智光眼里,让周智光起了轻视之心。
    之所以他会见周智光,因周智光给他送了一份礼物,一匹十分神骏的马。
    不同的马匹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别,可以说是比马和人的差别都大。骏马只需要轻轻一踢就能飞奔窜出,又快又稳,而驽马不管用鞭子怎么抽,也只能晃悠悠地慢跑。这次,李俅仓促从长安逃出,骑的马是禁军让给他的,近来局势紧张,也没人顾得上给他换,周智光的礼物便是十分贴心了。
    不仅是送马,周智光还派马夫来照料。因此,李俅的马匹得到的待遇之好,吃的草料之精贵,比一般的百姓嚼用的要好得多。
    如此盛情,在李俅想来,当然是因为周智光想投靠他。
    他于是很紧张,考虑着是否透露出想要除掉窦文扬的意图……还未开口,周智光先说话了。
    “殿下,臣得到消息,郭子仪以收复长安了。”
    “何时的事?”李俅大为惊讶“那我们可回京了?”
    “臣派人在郭子仪军中打探,故而有此情报。”周智光道,“可郭子仪却不迎圣人回长安,恐怕是起了异心啊。”
    “不会的。”李俅连忙道:“郭公他忠……”
    “恕臣愚见,郭子仪只怕是想拥立雍王为储君。”周智光打断了李俅的话。
    “什么?怎么会?”
    “长安传闻,太上皇与百官皆以天子在外为名,要让雍王监国,可自古以来岂有皇侄监国的道理?这是要取代殿下的太子之位啊。现在圣人不做表态,也未曾与殿下说过此事,想必是心中动摇了。”
    李俅大惊失色,忙问道:“那我该如何是好?”
    “殿下该如何是好。”周智光故意重复了一句,像是此时开始替李俅着想,沉吟道:“若臣能取代郭子仪统兵,必斩永王、驱雍王,迎圣人与殿下回朝。”
    “可郭公……”
    “殿下若不信臣而犹信郭子仪,臣这便告退!”
    “周将军且慢。”李俅连忙拦住他,问道:“我该如何助伱代郭子仪之职?”
    “窦公会至圣人面前陈述利害。而若圣人召见殿下,唯请殿下明言,郭子仪曾怂恿殿下兵变,遭殿下拒绝后,他遂转投了雍王。”
    “这不是说谎吗?!”李俅大惊失色。
    他前阵子还想联络郭子仪,除掉窦文扬这个奸宦。没想到,短短几日光景,他竟被逼着帮助窦文扬一党,把郭子仪扳下统帅之位。
    世事荒诞到这个地步,真让他这未经磨砺的年轻人不知如何面对。
    李俅终于不再认为周智光是来投靠自己的了,这个武将竟是来拿捏他堂堂一国储君的。
    “臣愿以性命保殿下!”
    周智光忽然加重了声音,跋扈之态毕露。
    “而臣只需要一道旨意,如此小事,殿下都不肯为臣去讨吗?!”
    “我……”
    李俅内心既恐惧又痛苦,一抬头,对上周智光那张霸道凶恶的脸,呆滞了一下,终于妥协。
    “好,好。”
    不得不说,窦文扬对天子李琮实在是太了解了,想出的办法恰是最能罢免郭子仪的。
    毕竟,李琮又如何能想到,李俅能帮着窦文扬诬陷郭子仪呢?
    仅在次日,周智光便领了接替郭子仪为招讨使、关中兵马副元帅的圣旨,率着近来募集的两万兵马往渭水桥畔郭子仪大营而去,准备兵变。
    行到半路,前方有哨马归来。
    “报!郭子仪遣骑兵擒下了永王,现正在押解回营路上。”
    周智光皱了皱眉,啐道:“又让他立了一功。”
    须臾,他意识到哨探活动的范围不远,而此地离郭子仪大营并不近,问道:“永王如今在何处?”
    “就在南边的宜寿县境内。”
    此事对周智光是意外之喜,他当即一拉缰绳,喝道:“走!随我先平永王之乱!”
    第547章 站稳
    无论离开多久、去了哪里,薛白似乎总会回到长安。
    沿朱雀大街坊墙上停着的几只鸽子被马蹄声惊飞,白色羽毛与青瓦红墙相映,更远处的佛塔传来悠扬的钟声,一切都让他感到熟悉。
    一路到了大明宫,等候在城门处的将领都是老面孔了。
    郭千里脸上挂着大咧咧的笑容,向薛白行礼,道:“雍王,我虽一仗没打,但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最难的,雍王说是吧?”
    薛白与他相熟,遂玩笑道:“郭将军用兵出神入化。”
    郭千里打趣了一句之后,上前,小声地向薛白禀报了几句。
    “太上皇在大明宫,当时情形,我认为迁到大明宫守着稳妥些……”
    “知道了。”
    原本,李隆基幽居于太极宫,这次必然要趁着李琮出逃而想要揽权,能入主大明宫很正常。至于郭千里说是出于守卫考虑,薛白也能接受这理由。
    反正不论李隆基夺权进行到哪一步了,薛白一回来便是打断了这个进程。
    郭千里表面看着大大咧咧,心里其实忐忑,此时见了薛白的态度,方才放下心来,退到了后面。
    他走了几步,忽然见了队列中站着一个异常显眼之人,不由瞪大了眼睛,挥手道:“李太白!”
    李白一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手抚须,正仰头望着远处的宫阙回想着任翰林学士的过往,感慨时隔多年竟还再回到了长安。忽听有人唤他,转过身来,他先是认了一下,似乎没认出郭千里。
    “李太白,可还记得我?当年我执守宫门,你每日到翰林院,常常相见哩。”
    这一说,李白就想起来了,朗笑道:“当时我常饮得烂醉如泥,将军还扶着我觐见天子。”
    “对对对,你还给我写过诗哩!”
    “记得,记得。”
    李白一生写过太多诗,张口要念,一时又有些忘了,手举在那儿上下晃了晃,数着韵。
    郭千里跟着用手比划了两下,开口提醒了诗的前两个字。
    “将军……”
    两人对视了一眼,那诗终于脱口而出。
    “将军少年出武威,入掌银台护紫微。”
    “将军出使拥楼船,江上旌旗拂紫烟。”
    两人的声音到后来都渐渐弱了,最后停了下来,略有些尴尬。
    郭千里挠了挠头,脸上的笑容还在,却是僵了许多。
    李白问道:“将军莫非不是羽林军陶将军?哈哈,是我认错了,近年眼力不济,眼力不济。”
    郭千里颇为幽怨,才知李白原来给这么多禁军将领都送了诗,连句式都是差不多的。
    虽然心里受伤,他其实为人豁达,倒没甚不满,就是不知该如何缓解眼前的尴尬。
    反而是前方的薛白听得动静,过来随口给李白解围,道:“一定是郭将军与陶将军长得太像。”
    “哈哈哈,对,我和陶将军长得太像了。”郭千里连忙附和,心里却在想到底是哪个陶将军能与自己相比。
    李白也是大笑,揽着郭千里的肩,当即又作了一首新的诗。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
    只是重回长安而已,连酒都没喝,却已有醉的气氛。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随着李白最后一句诗落,大明宫那雄壮的宫门也缓缓打开了。
    太阳也从云朵后出来,照耀在众人脸上。
    郭千里心知李白这次的诗不是写给他的,毕竟平定江陵之乱他没有去,但不知是写给谁,是写给雍王吗?还是写给李白自己?
    ***
    薛白迈步进了大明宫,穿过长长的青砖路面。
    他在宣政殿的石阶下停住了脚步,见到一個披着皇袍的身影正立在上方注视着他,那是太上皇李隆基。
    李隆基没有拄柺,本是由高力士扶着,但见到薛白之后,有些倔强地推开高力士,独自站在那,巍然不动。
    似乎在宣示他还没老,还能站得稳。
    他眼神威严,像一头猛兽在表示自己的地盘不容侵犯。
    薛白却根本没有必要去与一个老头比谁站得稳,迎着李隆基的目光,一步一步走上石阶。
    “好孙儿。”
    李隆基一开口,眼神里的凶光立即就褪了下去,换上了一副慈详和蔼的表情。
    他之所以是这个态度,背后有很多的考虑。
    事实已经证明了,几个亲儿子对他有着极深的戒备。李亨与他逃路到一半就发动了兵变,擅自称帝;李琮当了皇帝之后对他严防死守,宁交权于宦官都不还政于他;李璘打着孝顺的名义起兵,一到长安就死活要当皇帝,而非请出他这个太上皇。
    可若抛开固有的思路,换一个角度想,薛白想要监国而根基太浅,反而需要倚仗他这个太上皇来增加影响力。
    换言之,若暂时不去考虑祖宗基业所面临的风险,仅从李隆基个人掌权之路来说,他是愿意与薛白合作的,也没有别的方法。
    只要让他逐渐站稳了脚根,对付一个“孙子”自然有办法。
    薛白这边,他不像李璘傲慢,更了解时局,知道眼下还不是称帝的好机会,还需要以李氏的名义执政朝政。可他却不至于让李隆基摆着所谓祖父的谱来拿捏他。
    “朕诸多子孙当中,唯有你最像朕。”李隆基以欣慰的语气道:“现在两个逆子祸乱社稷,唯有让你监国,朕才能放心啊。”
    “见过太上皇。”
    薛白执了礼,一抬眼,目光锐利地盯了李隆基一眼,似有杀气从眼中闪过。
    李隆基吃了一惊,下意识往后仰了仰。
    这原本只是个很小的动作,可薛白却是怕他摔倒,猛地冲了过去。
    “太上皇!”


新书推荐: “我”该怎么做? 成人礼(万人迷) 月光落在他们疯狂的地方(NPH) 傻子也有修罗场吗 缠欢入骨(兄妹) 简体中文版 荔夏(1v2) 我能分解万物 权欲教父之春锁闱乱宫墙柳 泛舟 鸥娘的故事(暗黑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