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文学 > 历史军事 > 满唐华彩 > 满唐华彩 第1161节

满唐华彩 第1161节

    杜五郎当然是在激他,袁志远不等听完已立即表了态。
    “郎君既然信我,我绝不给郎君丢脸!我比崔家所有的子弟都刻苦,真金不怕火炼。”
    “那好。”杜五郎道:“你只管读书考试,旁的闲言碎语都不必管,待你向天下人证明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便是真正成为袁志远的时候。”
    若只要恢复袁志远的良人身份,于杜五郎是很简单的事,但显然,他要做的远不止于此。
    他刻意让袁志远以奴婢的身份应试,本身就是个饵,只等鱼儿上钩。
    果不其然,就在放榜当日,袁志远的中榜便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不满,闹着县试不公。
    虽说有心人都看得出来,为了一个县学廪生的名额,完全不至于。而且,往年各种不公之事多了,也不见有多少人闹事。
    可往常的不公,那是权贵得了好处,贫苦百姓受了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这次不一样,这次是一个贱籍奴隶占了权贵的名额,倒反天罡,若不及时制止,往后还了得?
    崔家其实想要息事宁人,偏是幕后有人在煽风点火,依旧是把事情闹大了。
    于是,先是县署出面,查了县试舞弊案,什么都没查到,这一查,事情便闹到了洛阳府。
    闹到了洛阳府,很快,众人就知道那奴婢是杜五郎从崔家买来的。
    杜五郎以往是为科举伸张正义的“春闱五子”,此番却是众口烁金,将他贬为操纵科举的幕后黑手。
    洛阳府无奈,只好进行覆试,又考了袁志远一次。
    可到了这个地步,无论覆试的结果如何,都已经平息不了事态了,反而是每查一次,都会使那些背后有阴谋的论调甚嚣尘上。
    甚至有人说,是当今天子为了保住杜五郎的颜面,暗中下诏让洛阳府承认那奴婢果真有才学。
    更有人说,这就是天子在背后操纵,为的是打世家大族的脸。
    在这样的纷纷扰扰下,却少有人提起这次童试,天下各县中榜者中,多了大量的寒门庶族子弟。
    相比于天宝六载的“野无遗贤”,这个科举的入门小试像是在特意搜罗遗落在野的贤才,只是人们的目光都被那件最荒谬之事吸引了。
    终于,此事闹到了御前。
    朝议之时,薛白仿佛第一次听说此事一般,道:“竟有这等事?去把杜誊召来,朕亲自问问他。”
    百官们心知肚明,偏是只能陪着演。
    待杜五郎到了,薛白当即板着脸,叱道:“朕听闻你为了一个奴隶,操纵寿安县的童试,可有此事?!”
    “回陛下,臣绝不敢如此。”杜五郎遂说了自己在崔家遇到袁志远的经过,又道:“臣只是因为惜才,所以出手帮了他一把,至于操纵县试,臣何苦为了一个刚认识的奴隶犯这么大的风险呢?”
    有御史听了,忍不住出列道:“陛下,臣听得风闻,杜誊极宠爱那奴婢,故而如此。”
    “你这是谤衅我啊?”杜五郎回头道。
    接着,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失礼了,老老实实转过来,答道:“陛下,他毁臣清誉。此事先不论,我若要提携袁志远,多的是办法给他安排个前程。何必让他科举?当然因为他有才学,所以去考嘛,那我为何操纵县试?”
    事已至此,御史中丞崔祐甫只能站出来了。
    他先是叱责了方才那出言不逊的御史,免不了之后还要上表请罪,接着,详述起他的看法。
    崔祐甫是最了解来龙去脉之人,对崔家也很熟悉。
    “据臣所言,袁志远出自寿安崔家,能考中县试并不奇怪,他当是师从开元二十三年的进士赵骅……”
    随着这句话,此事在朝堂上已可以定调。
    袁志远肯定是没有舞弊,偏是还连带着杜五郎受了这么多的指责,百官莫名其妙地就站在了对天子理亏的立场上。
    果然,御榻上的天子不悦地冷哼了一声,道:“捕风捉影的小事,闹得沸沸扬扬。”
    “臣等有罪。”
    礼部、洛阳府等诸多官员只好纷纷请罪。
    而有一批官员已经意识到不对了。
    这些人都出身高贵,大部分还都是门荫入仕,对于科举考试要搜他们的身都感到是种羞辱,根本不能忍受往后有更多卑贱之人入仕、与他们并列朝堂之上。
    他们从一开始抗议的就不是杜五郎操纵科举,而是贱籍奴隶不该参与科考,但事情发生得太快,县试才放榜,马上就闹到了御前,他们根本还没反应过来。
    他们哪有空时刻关注着那么多县的童试结果。
    此时看来,是天子故意引导,把舆论导向了攻击杜五郎。
    “臣等认为寿安县试之轩然大波不在杜誊,而在贱籍……”
    “够了!”薛白龙颜大怒,道:“传旨下去,凡贱籍奴隶能通过县试者,除贱入良,由朝廷以市价补偿其主家。”
    “陛下,唐律严禁掠良为贱,贱人或是罪犯之眷属、或为敌国之俘虏,卖身赎罪皆属应当,岂有因能过县试便除籍之理。”
    “因为他们读圣贤书,该懂得忠于大唐社稷,不像有些人,睁眼说瞎话。若真无‘掠良为贱’者,天下消失的户籍都到哪去了?!”
    随着这句话,殿中原本还待开口的许多官员嘴巴张了张,很快又闭上。
    他们感受到了,天子是有备而来,再争下去,话题就要被引到逃户之事上了,这是不宜在朝堂上挑明的事。
    与皇帝争辩没有意义,到时激得龙颜大怒,又一道旨意下来废除了奴隶制,或是让大户人家交奴婢的人口税,事情就麻烦了。
    一时间众人噤若寒蝉。
    薛白没能等到挑事的机会,挥挥手道:“朕乏了。”
    ***
    寿安县署。
    宗涵看着眼前的公文,眉头稍稍皱了一下,又很快展开。
    “既然袁志远成了县学的生员,朝廷又有新政,县署便以市价补偿他的主家,也就是五郎你吧。”
    “不用,不用。”杜五郎摆手道,“我不用补偿。”
    “得补。”宗涵道:“否则,往后哪还有主人家愿意让奴隶参加县试,那要少了多少读圣贤书的人才啊。这是朝廷对万民的体恤,五郎得收啊。”
    他这话说得诚挚,偏偏杜五郎却从中听出一点阴阳怪气的味道。
    宗涵拿出一个算筹,噼里啪啦算了一通,道:“袁志远一家三口依市价,补给五郎六十三石粮食,可好?至于脚钱,五郎得自己出。”
    “好啊,多少都行。”
    “那下官现在就给他们办除贱入良的文书,往后便又是寿安县的丁户了。”
    “有劳宗主簿了。”
    “不敢不敢,能为五郎办事,是下官的荣幸。”
    两人一团和气地办完此事,杜五郎便带着袁家一家三口离开了。
    宗涵目送他们一行人挑着六十多石粮食离开的背影,眉头微蹙着,陷入了沉思之中。
    “主簿,一下子就拨了这么多粮食出去,也太多了。”有小吏道,“若是中一个贱籍就得县里赎他的家口,那县里的负担也太大了。”
    “蠢材,能有几个奴隶考上童试?”
    宗涵叱了那小吏一句,自言自语道:“一年也不会有一个,无非起个‘千金买马骨’的作用,连千金都不花。”
    他知道,这是很小概率的事,所以朝中反对的声浪不算大。
    问题还在于杜五郎,有杜五郎盯着,那袁志远一家归乡落籍了,一百亩田要不要分?
    田分了,等开春了,春苗贷要不要贷?
    若说杜五郎只盯着袁志远一家也就罢了,可天子幸东都,寿安县也成了天子脚下之地,如今这改制的风越刮越猛,首先就要吹到这里。
    “主簿,县令唤你过去。”
    “为了何事?”
    便有小吏附到宗涵耳边低声道:“明年的春苗贷,县里有人想全都贷走,县令得罪不起,问你与杜五郎关系如何……”
    ***
    “好了,你们往后都是良民了。”
    那边,杜五郎拍了拍装满粮食的麻袋,向老袁头道:“你就让志远在县学安心备考,准备后面的考试。今冬有了这些粮食,等田分下来了,明年自己便能耕种……”
    第605章 顽疾
    正兴四年,癸卯兔年。
    上元节,洛水河两畔组织了盛大的庆典,除了燃放烟花、爆竹之外,还有打铁花。
    这在当世是十分新奇的表演。
    薛白在偃师时就从舞阳私贩大量铁石来炼,他虽不太懂铸造工艺,胡乱说了几个大方向,这么多年过去,铁匠们学着筑高炉、建风匣,工艺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顺带也有了这样的花活。
    是夜,天津桥横于洛水之上,桥边搭起了一个丈余高的花棚。
    花棚有两层,远看是圆的,实则是八角形。
    “你们可知这花棚为何是这形状?”
    “为何?”
    “圣人在潜邸时,命天师李遐周造火药、炼铁器,因此这打铁花与道家渊源甚深。这八角花棚便是个八卦,所谓一元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说话的一群人穿的都是同样的蓝色布袍,衣着不华贵,却很干净,正结伴出游。
    这是洛阳府各个县学的廪生。
    他们既不是能入学国子监的权贵子弟,也不是才名闻达于州官的才子,大多都是读书勤奋、天赋也好的普通人家子弟,去岁得以多了一条出路。
    袁志远便在其中,听了同伴侃侃而谈,不由问道:“林济,你怎么知道这么多?”
    林济是廪生中最年轻的一个,却每天都一副苦大愁深的表情,闻言还未回答,已有旁人替他说了出来。
    “因为林济也是从偃师的‘济民社’出来的。”
    “济民社?”袁志远道:“怎有棚社起这样的名字?得避讳太宗。”
    他是世族家里的奴隶出身,对民间之事听说过的少,懂得的各种讲究却多。
    林济道:“济民社虽没避太宗的名讳,行的却是太宗皇帝的志向。”
    说着,他指了指身旁的几个,又道:“这次童试,洛阳府中榜的有好几个都是济民社养大的,我们都是流民的孩子,原本是饿死荒野或被卖为奴婢的命,是济民社养大我们,供我们读书。”
    袁志远对此好奇起来,正要再问,前方忽然响起一阵欢呼。


新书推荐: 《她的聲音,教我怎麼高潮》 沂川旧梦 小公主nph 重生后我把男主当工具人(复仇文,NPH) 星际第一分析师 雨霖泠(sc,强制爱,前世今生) 献个身还是可以的 直女闺蜜的按摩棒gl(高h) 烂俗的狐狸(abo np) 森灵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