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人力不够,杨秋都想再扩产一些农具。
但事情要一步一步来,先把马邑县吞下,等到把马邑县彻底控制好之后,她才可以进一步扩张。
“将军,我想我明白了一些,重视农桑,不仅在于倡导耕作,更在于重视工匠之利,通过改进铁犁等农具,提升农耕效率,使农户耕种更为便捷。
至于粮食增产之事,除施肥等传统方法外,亦须注重种子的优选与驯化。犹如养马,需挑选高大的马匹孕育后代,如此方能驯化出骏马。
将军之意是想告诉吾,万事万物皆有创新进步的可能。
上古先贤授我耕作、筑屋、养蚕织布等技艺,而今我辈不应固步自封,当重视工匠之技艺,重视粮食之育种。
且应广纳百家之能,汲取万物之优,勇于创新,不断求索。如此,方能在百工之事、农耕之道上皆有所进益。”
杨秋当然知道,眼下不适合给张辽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讲了也听不懂,毕竟大家学的教材不一样。
不过,到了这个程度,张辽也明白了重视工匠之利有多么重要。
虽然张辽脑海里的概念不叫技术进步,但意会就行了。
毕竟,对于豪右出身的子弟而言,你跟他们讲农民有多辛苦,均田有多重要,他听了是真的没感觉,更不会有心理触动。
不曾体会过的人,永远都不会感动深受。
但杨秋不可能排斥所有士族豪右出身的人,那是自绝于天下。
所以,她需要求同存异,只要有共同的理念和方向,一切都可以合作。
毕竟,思想建设可以未来一步步来,眼下得先把队友搞得多多的。
至少张家不为非作歹,张辽属于进步分子。
于是,杨秋接下来又带着张辽来到了河边,那里已经有一架龙骨水车安装好了。
这是张辽第一次见到龙骨水车,他惊讶地发现,这种水车可以连续取水,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不仅如此,取水的时候,只需有人在摇动把手,河水就能提到岸边上,完全不费力。
后来,杨秋又让张辽看了水碾和水磨。
这个时候,石碾已经有了,但需要人力和畜力不断劳作,可是水碾能利用水力来给谷物去壳,这显然是重大的技术进步,还提高了效率。
接着,张辽又看了水转大纺车,看到这纺车织布的速度如此之快,他不由得感叹了起来。
“汝师实乃神仙中人。”
杨秋厚着脸皮应了,反正谎言说多了,假的也变成了的真的。
既然可以在书籍上知道古人的技术进步,杨秋当然要用在现实生活之中提高生产效率。
只是这些东西是可以创造出来,但还不能量产,毕竟她手下也就十几个木匠,效率是真的不高。
而且由于人太少,所以木匠现在和铁匠混合住在张氏坞堡这里,而木匠的子女也和铁匠享受同种待遇。
所以,缺乏人才是杨秋的痛。
甚至,她都安排间谍悄悄给周边几个县宣传马邑县的军户匠户的待遇了。
但故土难离,有勇气离开家乡的人还是太少。
所以必须要等杨秋打下更多的土地,她才能拥有更多的人才。
待离开张氏坞堡之后,两个人坐在牛车上,张辽深吸一口气开口了。
“将军,欲图天下,并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然北方有鲜卑,东边有羌胡,西边有乌桓,南边有匈奴,而我汉人在并州人员稀少。
一旦周边胡人开始动乱,恐以杨家军一己之力难以抗衡;这一次王太守身死之事震怒朝廷,天子已经下旨令并州刺史张懿平叛。
若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一旦春日到来,恐怕汉军将会立即发兵,若是到时胡人也伺机而动,将军可有良策?”
她这种小反贼竟然也让朝廷震怒了?杨秋忍不住笑出了声。
对于张辽的问题,杨秋没有立即作答,反倒抛出了另一个问题。
“文远,你这疑问,我稍后自会给你答案。但此刻我心中倒有一个困惑,想要先向你求解,为何你会选择跟随于我?
想那天子高坐龙椅之上,恐怕也未必觉得我这反贼能够掀起多大的风浪。即便刺史明年出兵讨伐,恐怕亦觉得我这反贼可以轻易镇压。”
杨秋虽欣喜于张辽的信任与青睐,但其中缘由,仍需弄个明白。
她究竟有何特质,能得张辽如此看重?
想当年,张辽并无此念。
那时张家尚为大汉忠臣,从未想到乱世将至。
即便做了那个奇异地梦,张辽也只是对杨秋多了几分留意。
多年相交,他发现自己一个男子在武力上竟不及一女子,于是一直立志打败杨秋。
然屡战屡败,始终未能如愿,不过也仅视其为劲敌。
又因杨秋背后有神秘师傅,张辽对其另眼相看,以为此女未来必成大器。
但究竟将成何等大业,当时张辽亦未曾想透。
随着年岁渐长,张辽逐渐接触到家族内部事务。
那时,他以为自己武力超群,可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于家族学习中,他洞悉了朝堂地形势,明了士族权贵间地游戏规则。
于是发现自己年少时的志向,竟是如此虚妄。
朝堂间的权利游戏规则,分明是关东世族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