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冀州到达并州雁门郡,必须要通过太行山。
太行有八陉,其横跨并州冀州司隶三地,这几条咽喉通道是两边想要进入彼此腹地的必经之路。
所以对于这种紧要军事地方,其实都有汉军把守,所以想要带着大面积的人就此通过。
要么想办法控制其中几个路径,要么就和控制这几个要塞的人交易,通过威逼利诱的方法,逼迫他们放行。
如今黄巾军已经转移到太行山里面,汉军也驻扎在几个重要关口,所以黄巾军绝对不能后退,只能继续往前行。
张角和自己两位弟弟张梁张宝此时正休息在大山里面,今日已经天黑,所以一群人正在原地驻扎休息。
“兄长,我们这个决定真的是对的吗?这么多人口转移,以后皆悉数都由杨家军交管,到时候太平道还会存在吗?”
问话的人是张宝,他们三兄弟这么多年的愿望,结果兄长去了雁门郡一趟之后,回来就改变了原来的计划。
数十年的努力前功尽弃,张宝简直是越想越不甘心。
虽然当时他们确实在战场上不断失利,但难道真的就没有机会胜利吗?张宝一直抱着侥幸。
而张角却暂停截铁的说他们必定会失败,所以张宝只能跟着兄长的决定走。
先带着大部队转移到太行山脉里面,然后派精锐的部队去屠杀赵忠的家族坞堡。
这也导致他们获取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粮食,所以虽然迁徙到大山里面日子辛苦,但粮食倒是不缺。
如今兄长正在筹划和守卫井陉关的人谈判,只要能带着众人通过这一重要通道,接下来他们就能到达太原郡,之后可以在北上雁门郡。
这样的迁徙,就好像苟延残喘一般,让人着实难受。
第61章
张角目光深沉的看着自己这个弟弟,他当然明白对方的不甘心。
可是这世上的事情,从来就是这样艰难重重,无法尽如人意。
如今能够保存黄巾军大部分力量,这已经是他费尽全力获取的结果了。
不然若按照之前的计划来,继续固守在冀州几座城池,不过是最后死伤殆尽而已,于是张角对自己这个弟弟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三弟,你还记得我们最初的目的是什么吗?”
最初的目的,那时候是什么呢?
张宝也没想到兄长会问这么久远的一个问题,那好像是太久之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和兄长传授道义,治病救人,然后发现这世上的病人根本治不完。
于是他们兄弟发现,问题的根源不是疑难杂症,而是在于所有人都不能吃口饱饭。
可为什么吃不了一口饱饭呢?三兄弟渐渐发现是这些官吏有问题,是天子昏庸,是这世道昏暗。
所以他们三兄弟立下了一个决心,那就是推翻这个昏暗的世道。
于是努力了十余年,这才聚集了这么多太平道信徒,然后组织起了一股庞大的势力,决定在这个甲子年造反,推翻这昏暗的朝廷。
可是现在兄长做的事情竟然是放弃。
“兄长,当然是推翻这个世道,这不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吗?我知道之前输了败仗,兄长对黄巾军接下来没有信心。
我也知道当时兄长的决定是对的,放弃对抗,这才能保住大部分人的命。
可是未来呢,难道我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就这样放弃推翻这个世道吗?”
这件事情之前一直没来得及和两个弟弟细谈,因为当时要忙着转移黄巾军,而当时汉军又在后面追杀。
所以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一直在打仗,毕竟这样大面积的人转移,这一条路不可能平安顺遂。
如今大部队已经转移到深山里面,兄弟们这才可以坐下来细聊。
不能让弟弟误会自己的决定,于是张角看向了二队张梁。
“二弟,你也是作如此之想吗?”
张梁点头。
“兄长,我明白你的眼光能看得更远,做出这种决定,自然是因为这是当下最有利于我们的方案。
可是我们是活下来了,但未来怎么办?老弱妇孺可以转移到杨家军那里,我也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安稳的日子可以过。
但我们这些黄巾军呢,难道以后就躲在大山里面,再也不敢和汉军正面对抗?
那我们的愿望岂不是再也没办法实现,留着这条命,到时候余生有何意义?”
看来不把未来的计划交代清楚,接下来岂不是要和两个弟弟们离心了。
于是张角拍手让弟弟们坐在旁边,接着说出了他和杨秋当时商量的计划。
“你们二位可知道子胥之谋?”
张宝和张梁对视了一眼,两个人都回想起了这位春秋人物,但还是有点没有理解张角的意思,于是张宝开口了。
“兄长,可否明说?”
“昔日,伍子胥献策于吴王,言楚国执政者不和,可乘此机,分兵三路,以一路扰敌,敌必出应,我出则彼归,彼出则我复,如此则楚军疲于道路,终至吴国之霸业成。此乃疲兵之策,亦游击战法。”
“汉高祖一统天下时,曾特设游击将军,行此游击战术。今我黄巾军势弱,若固守城池,与汉军正面相抗,败局则注定。
因此,退入大山,非为苟延残喘,实乃换法而战。此游击战法,更加具有主动性,战场之局,将由我辈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