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当时贾诩没有从这个角度回答杨秋的原因,因为他知道这个原因太浅薄了。
“那么千年万年之后呢,还是天子高居庙堂统治天下?还是郡县制?
难道千年万年之后的人还和我们吃得一样用得一样,官吏制度也一样?”
贾诩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在想象着遥远的未来。
未来的事情,太过遥远了。
李儒也许某个时候思考过,但仅仅作为闲暇时的无聊之思,并没有作为一个认真的问题探讨。
但他知道贾诩是认真的,不是闲谈。
“文和,你今日有点奇怪,这些问题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我等只能注重当下,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后人的事情当然由后人自己解决,文和又何必忧虑在心?”
李儒轻轻摇了摇头,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无奈。
然而道理贾诩都懂,只是当你发现自己快要接近一个答案,却又像是雾里看花时,那就有点让人抓心挠肺了。
于是李儒也发现了贾诩的些许不对劲,他露出了一个诧异的神情。
“你今日问我的这些问题,莫非和昭王有关,你和昭王到底私底下聊了什么?”
贾诩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就是感觉好像没聊什么,反而给自己带来了一大堆疑问。
“文优兄,我问你的问题,都跟昭王所问有些关系,我问了王莽旧事,她问了我周朝分封建国为何不能继续施行?为何要汉承秦制?
当然文优兄肯定能够马上给出答案,可是我知道昭王要的不是这个答案,而我似乎也想得到更为深层的原因。”
李儒不由的皱起了眉头,他已经懂得了贾诩的困惑了,而这困惑似乎和昭国的奇异之处有些关系。
“之前我也觉得昭国会重演王莽旧事,可是来之前我已经和你细谈过。
昭国上下官吏团结一心,利益趋同,想让他们内部生乱,像当年那些权贵大族背叛王莽那样,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所以我现在在想,当初这位昭王将并州这一地的世家大族杀得大半,这条路是不是才是对的?
毕竟直接将隐患大半都除去了,也许王莽当年杀得人太少了。”
李儒的眼神中闪烁着一丝思索。
此言一出,贾诩露出了些许讶异之色。
“文优兄,你这是想大开杀戒?”
“不不不,这话太早了,未来之事谁又能说得准呢?如果董公真能占据到那高位,到时候也许我的想法就不一样了。”
李儒摆了摆手,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不确定。
“唉……”
贾诩叹息了一声,然后将自己大概不能离开昭国的消息告诉了李儒。
毕竟那位昭王都已经明说了,不能为我所用,那就以绝后患。
在这种情况下,他贾诩难道会去主动找死?
开什么玩笑?他最爱惜自己这条小命了。
既然昭王一定要强买强卖,留在这里享受美食,喝美酒,这又不是什么多艰难的生活?
至于未来昭国到底会不会重演王莽旧事,这跟他关系不大,昭国灭了他还可以继续投奔其他人。
反正贾诩挣扎一番之后发现挣扎不了就放弃了,还是躺平享受吧。
于是,贾诩就被杨秋用利益交换留了下来。
虽然董卓有点奇怪,为什么一个平平无奇的贾诩会被杨秋看重留下?
但这不重要,和谈成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接下来他可以好好经营雍州了。
所以两边就此达成了暂时性的合作,西边保持一片安稳。
然而汉廷那一边,此时正有两个赫赫有名的家族在私底下会面了。
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派出了族人进行了一桩秘谈。
第115章
这天下的士族有那么多,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绝对算得上是天下冠族。
而这两个家族从东汉发家起来的历程,其实都是因为有一个出名的祖先。
汝南袁氏的发家是从袁安开始的。
据说有一年冬天,洛阳下了很大的雪,当时的洛阳令差点儿以为袁安已经死了,结果进屋查看之后,发现对方就在家里躺着。
洛阳令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出去找吃的?
袁安说大雪天人人都又饿又冻,不应该再去打扰别人。
于是,洛阳令惊异于对方清贫自守的品质,举荐他为孝廉。
自此之后,袁安就开始在官场上面不断升迁,最后成为了大汉朝顶尖的三公。
而他的后人也许是因为优秀,也许是因为家族资源过硬,最后开启了四世三公的飞黄腾达之路,直接成为了天下门生故吏无数的汝南袁氏。
至于弘农杨氏,他们家的发家之路也是因为有一个出名故事的祖先,此人就是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
而他的出名故事就是后世一个非常出名的俗语开始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那时候他在荆州做官,一个他曾经推荐的官员晚上来给他贿赂金子,杨震当场拒绝,对方却说这事儿没人知道。
然后杨震就说出了后世那句之名的话:“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由此还成为了著名的四知先生。
于是这两个家族因为有一个牛逼的祖先,最后成为了东汉赫赫有名的顶级士族。
而这两个家族,一个在弘农郡,一个在汝南郡,其实两边的根基完全不一样,利益也完全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