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会把自己这个大儿子送到好友的学院里面,当教学标杆,自然也有这样的原因。
足够优秀,足够坚定,不会被其他人的想法动摇,是一个矢志不渝走在自己认为正确道路上的人。
苏景先对范纯佑的夸夸还没说出来呢,范纯佑自己就已经走出来了。
显然,他一开始就不迷茫,但是还是顺着其他人的话,一起笋了一下苏景先。
“是啊,一条鱼从苏大宝眼前游走,苏大宝都要思考用什么手段把鱼吃掉更好吃吧。”
“像是什么红烧鱼、清蒸鱼、剁椒鱼头……”
说着说着范纯佑还开始报起了菜名,但不得不说,真诱人啊这些菜肴!
“好了好了,我就是这样不择手段的心机家,所以我们一起去吃鱼吧,虾也可以,或者螃蟹呢?”苏景先很喜欢海鲜,也很喜欢河鲜,所以一边说一边着急地看着前面有没有到地方。
“好耶,苏大宝请客!”另一辆马车里面也是传来了众人的欢呼声音。
最后也只是在汴京周围逛了一圈,马车都没有下,一群人在车上看周围的风景。
早就和苏景先刚来汴京时候大不一样了。
最显著的区别,在苏景先眼里,不是那从木窗换成玻璃窗户的商家,也不是门前挂上了一些晾晒出来做腊肠之类食物的普通人,而是人来人往中多了很多一眼看去就不是大宋面孔的人。
有一些是商贩,因为敦煌那边开始主动交互出现的商贩,这些人可能是被带过来的,也有可能是主动来的。
总之不再只是大宋这边往辽单方向的生意了,这些人在汴京,自然是有暗探的功效,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大宋没有那么弱势的体现。
而另一部分让苏景先觉得很不错的,是多出了很多看起来就很有武力值的人。
而且这些人也不在是走在人群中只能得到“忽视”“鄙夷”,亦或者是当做反面教材,来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的类型了。
更有一些是仰望的,是敬佩的,是让自己的儿子看看什么是保家卫国的。
大宋的重文轻武的风气或许还没有彻底根治成功,但是大宋已经不再是那个提到入军营就闻之色变的那个大宋了。
真好。
苏景先想着。
这样的大宋,以后改变那让人只要一想都觉得心脏抽痛着疼的“靖康之耻”,应该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吧?
“等等。”苏景先看着自己的官职认定,又看着被同步送过来的人。
“这不对吧?”
苏景先指着面前的小孩,说小孩其实不正确,因为这人的年纪和他是一样的。
被送来的人正是原名赵宗实,现在正式改名为赵曙的,苏轼的好友。
“为什么把他给我送来啊?”
苏景先不理解,苏景先看着传旨的太监,苏景先想闹,但是不敢。
太监也早就认识苏景先,加上刚刚也有苏景先塞的“不值钱的小玩意”,是一个眼镜,苏景先看着太监眯着眼睛说话,以为是视力有问题,所以顺手拿了两副眼镜往人怀里塞。
被关怀的感觉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被苏景先这样年少有为的天才关怀。
但是……
“是官家的意思。”
这事儿还真不归这太监管,他看了一眼在装听不见的赵曙,悄摸摸给苏景先做了个口型“他自己要求的”。
是的,赵宗实自己要求的。
现在最兴来的年纪也不小了,六岁,不是一个会轻易死掉的年纪,所以官家也自信地把赵宗实还给了他爹。
原本是安排了一个王爷身份的,只等赵曙成亲,就能成为新鲜出炉的大宋新王爷。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前些时候赵曙一直要用当官来换掉这个王爷身份。
自愿放弃自己及以后子女的继承权,只为了换取一个在朝堂发光发热的机会。
大宋的王爷能当官,官位给的也不低,“节度使”“观察使”这些都给,但是实权还真没有,对别人来说这些可能还能做点事,但是落在王爷们身上,大部分都是荣誉职位,养老就行。
换工作就看皇帝脸色,不看自己的政绩如何。
换做是别人,一定是疯了。
但是赵宗实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仅没疯,而且真的想要当这样一个普通的官,从官员做起,一点点用自己的能力帮助大宋。
“并不需要啊。”宋仁宗看着赵宗实。
“不需要放弃那么多,我们大宋对宗室没有那么苛责。”
于是就百年成了跟着苏景先一起上任。
太监走后,赵宗实看着苏景先。
苏景先叹气。
“好吧,跟我走吧。”
苏景先要去的地方,说来也和赵宗实有缘,正是他们初次相遇的镇江。
第148章 第一次作战
镇江,在历史长河中的戏份不算重,也不轻。
最主要的还是……
“一二一!快点,一二一!”
站在岸上的苏景先扯着嗓子在喊着号子,不是在喊船工号子,虽然镇江也确实有船,但怎么也轮不到苏景先去喊。
那苏景先是在干嘛呢?
拉进目光看,可以看到正在和一伙人有说有笑的苏景先,抽出时间喊两声,被他“鼓舞”的对象,是在河里和人比试的赵宗实。
要说苏景先来这镇江,考上的岗位是镇江观察使。